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王宁、陈家国)清波映古埠,帆影载千秋。京杭大运河如一条蜿蜒的银带,流淌过岁月长河,不仅串联起南北的舟楫与商埠,更以温润的水波,滋养着沿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谊。7月20日,淮阴工学院生科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实践团踏上窑湾古镇的青石板路,在运河涛声与古巷炊烟中,触摸这座“运河明珠”里民族同心的温度与深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窑湾古镇城墙下
窑湾之盛,始于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的交汇要冲,这里曾是“舳舻千里,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明清以降,汉族的商贩、回族的驼队、满族的驿使、蒙古族的行商……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带着各自的语言、习俗与技艺,在码头的喧嚣里相遇,在街巷的烟火中相融。正如古镇老墙上斑驳的砖刻所言:“舟楫往来,不问族别;市声起落,共话生计。”
实践团先叩响了八大会馆的朱漆大门。山西会馆的飞檐下,晋商的砖雕牡丹与江南的木雕莲荷共栖一梁,回族工匠烧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当年,晋地票号的掌柜与回族商户的账房在此共商商机,一笔笔银钱往来间,早已分不清算盘声里的乡音;福建会馆的天井中,闽南的红砖拼出的“福”字,被北方各族商户添上了遒劲的笔画,戏台上演的既有闽剧的婉转,也有秦腔的高亢,台下喝彩声里,满汉回蒙的口音交织成一片。“会馆不是‘圈地自守’的壁垒,而是‘开门迎客’的桥梁。”
图为江西会馆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针灸所用针具
实践团成员刚步入江西会馆(万寿宫)之中,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师傅就迎了上来,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会馆中的中医文化。师傅指着展桌上排列整齐的针灸针,目光带着对过往的追溯:“早年运河漕运繁忙,江西籍的郎中带着这些针具来窑湾,给各族船工、百姓治病。汉族的医理讲‘辨证施治’,回族、满族同胞也带着各自对健康的理解来问诊,慢慢地,不同民族对中医药的认知,就在这会馆里交流碰撞。这些针具见证过天南海北的患者,也承载着各族人对‘医道同源’的认同。”
话语间,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与展桌上的针灸器具相互映照,成员倾听的专注神情与师傅的娓娓道来交织,恰似运河畔民族交融的鲜活注脚——从古时江西会馆汇聚各族求医问药的身影,到如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探寻中医药传承,每一件展品里,都藏着运河沿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折射出岁月长河中各民族借文化纽带携手共进、共筑团结的温暖图景。
江西会馆外,实践团成员偶遇一位慕名前来窑湾游玩的女士,她向实践团成员感叹:“那个车马慢的时代里,各个民族的文化竟能如此水乳交融,大运河真是功不可没。”
图为游客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在窑湾一间传承百年的甜油老铺内,实践团成员俯身倾听非遗传承人讲述他眼中的“运河的根”。老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粗陶瓶身,眼角皱纹漾开笑意:“早年运河上跑船,汉族的纤夫、回族的客商,歇脚时都爱用甜油调碗面。别看这黑褐色的油,里头融着南北手艺哩!以前各族师傅凑在作坊,汉族讲‘发酵得守时辰’,回族说‘选料得讲洁净’,大家齐心协力,才把这甜油的法子守到今天。”
话音落时,木架上的甜油瓶静静泛着琥珀光,成员记录的指尖与老人讲述的语调交错,恰似古运河畔多民族交融的岁月缩影——从明清时各族匠人借漕运汇聚,将酿造智慧熔于一炉,到如今不同文化在老铺延续共生,每一滴甜油里,都藏着运河沿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注脚,折射出岁月长河中各民族携手传承、共筑团结的温暖密码。
图为窑湾甜油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甜油
水脉连着文脉,文脉系着民心。实践团成员在窑湾的日夜,读懂了运河的深意:它以奔流不息的姿态,打破了地域的阻隔,让各族儿女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把“他乡”过成了“家乡”;它以兼容并蓄的胸怀,让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生根,在交融中结果,长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茂大树。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
离镇时,运河的水波正映着晚霞,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这样的句子:“运河不语,却见证了所有——见证船桨划出的同心弧,见证会馆里紧握的手,见证巷弄里共熬的粥。民族的团结,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运河里的基因,是刻在窑湾人骨子里的寻常。”
而这份寻常里的深情,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