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践队员与黄世宁合影。赖梓熠 供图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菁耘金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沃土,在一栋有着民族风情特色的老屋前,见到了这位民族团结典型人物——黄世宁。

走进黄世宁家的小院,老人正坐在橙红色的旧沙发上,晨光勾勒出他脊梁笔挺的剪影,身着印有“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字样的深绿色功勋汗衫,实践队员的目光瞬间被墙壁攫住——泛黄的老照片层层叠叠拼成时光画廊,荣誉纪念章上的金属光泽与墙上的红字奖牌交相辉映。

图为黄世宁家中挂满荣誉与照片的墙面。赖梓熠 供图

“党和祖国需要,我就冲锋去”

黄世宁小时候跟随其祖父在越南生活,后因越南排华回到祖国。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对祖国的召唤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当谈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祖国正遭遇危难时刻,”黄世宁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党和人民在召唤,祖国需要我!”这句沉甸甸的话语,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坐标。

图为黄世宁向实践队员讲述1979年参军的故事。赖梓熠 供图

而那时他刚出生的女儿尚未满月,家庭的责任尚在心头萦绕,国家的危难已然临头。面对我们关于“是否犹豫”的探询,黄世宁的回答如同当年那般斩钉截铁:“懂越南语,会讲越南话,党和政府号召我,我就冲锋去!”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军旅,在炮火纷飞的前线,他精通越南语、熟悉边境地理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部队行军作战、政策宣传提供了宝贵支持。

“团结同心,就是一根斩不断的藤”

硝烟散尽,卸下戎装,黄世宁肩头的重担并未减轻,“侨民需要我”正是他再次出发的动力。作为侨民代表,黄世宁踏上了漫漫考察路,走遍了海南、广东、江西等多个省份,最终选择了江西吉安峡江。当问及为何选定峡江时,“上面有山,前面有田,交通方便!”这朴实的愿景,凝聚了侨民最朴素的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黄世宁讲述迁居峡江的过程。赖梓熠 供图

面对7个民族504个侨民,他表示,“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我们都是中国人。”黄世宁自豪地描述:“侨民们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事往一处干。不管大事小事,村里每个民族之间都会互相包容、共同解决。”而他作为少数民族归侨的主心骨,凝聚了多民族共识的智慧,将七个民族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年轻人要敢闯,但脚跟得扎在党的土地上”

“听党话,跟党走。”当实践队员问及他如何坚守党员本色、如何理解一名好党员的标准时,这六个字,他脱口而出,掷地有声。他反复强调“服从党的指示”,这不仅是他军旅生涯的写照,更是他一生行动的准则。

黄世宁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表示:要敢闯,不要怕!我当兵打仗都不怕!”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勇气的教科书——从在异国他乡漂泊,到在战火中逆行,再到在荒野中开垦到协调多民族共建家园,每一步都诠释着“敢闯”的精神内核。但他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闯不是乱闯,要听党指挥,脚踏实地。”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采访接近尾声。黄世宁起身送我们到门口,向我们挥手告别,这一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源于无数如黄世宁般的普通人,在党的旗帜下以忠诚浇灌、用担当守护。这位自卫反击战老兵用一生诠释的忠诚与担当,正是新时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精神财富。(通讯员 胡雅淇 罗婷 赖梓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雅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雅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