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淇浛)2025年7月7日,河南科技大学“墨香沁科,义教琼章”社会实践团队整装待发,奔赴涧西区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为期28天的“科普教育融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实践活动。团队历经数月筹备,以“游-学-做”三位一体模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知识深度融合,为当地学子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温度的特色课程体系。精挑细选强队伍,多维培训筑根基。团队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线下宣讲等渠道广发招募令,吸引机电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50余名学生报名。经传统文化知识考核、科普课程试讲、团队协作模拟等多轮筛选,最终选拔出25名政治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成员,其中涵盖机械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专业。为提升教学实效,团队开展系列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开展互动式教学与课堂管理实训,通过模拟授课打磨教学技巧;联合校内机械学科教师举办《古机械中的科学智慧》专题讲座,深挖《天工开物》等典籍中的科技原理;开展应急演练与安全培训,针对中暑、突发天气等场景制定详细预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图为团队展开系列培训过程。河南洛阳通讯员王明磊供图
校地协同谋新篇,精准调研明需求。团队与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校方提供专用教室、实验设备等资源,并指派骨干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双方共同研讨确定“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课程框架,同步与洛阳市科技馆、博物馆达成合作,规划“古代科技成就”主题参观路线,通过“实地观摩+现场讲解”拓宽学生视野。为精准对接教育需求,团队设计《小学生传统文化与科学素养认知问卷》,通过线下发放、线上调研、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有效反馈300余份。数据显示,82%的学生对“传统工艺中的科学原理”兴趣浓厚,75%的家长期待孩子通过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据此团队优化形成12门精品课程,涵盖“声韵科技:古乐新解”“机械科技助劳动”等特色模块。匠心打磨课程体系,多元融合显特色。课程设计以“传统文化为根,科学教育为翼”,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德育课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讲述墨子、袁隆平的科学精神;智育课以《齐民要术》为切入点,结合自研针孔成像仪、3D打印机械小车等教具,还原“小孔成像”“木牛流马”等科学原理;体育课融合太极拳、投壶等传统项目,融入生物力学知识讲解;美育课借助AI绘图技术,将古典诗词意境转化为可视化画面;劳育课开展“小小工匠”实践,指导学生拼装机械模型,理解古代制造工艺。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做手工过程。河南洛阳通讯员颜嘉供图
此外,团队开发“科普+文化”双轨素质拓展活动,包含“急救与自救技能”培训、传统民间艺术制作、团队协作游戏等,通过“理论讲解+实操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每日设置“课后小复习”环节,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回顾当日知识,强化学习效果。青春担当践使命,整装待发启新程。目前,团队已完成教具调试、教案优化、安全演练等全部筹备工作。25名队员身着统一队服,携带自研教具与调研资料,即将走进校园。“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孩子们看到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智慧,感受到科技发展中的文化根基。”团队负责人厉浩然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小学生搭建文化与科技的认知桥梁,更展现当代青年在教育创新中的责任担当。当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用创新思维探索科普教育新路径,这场实践必将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启蒙的交汇处,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育人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淇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淇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