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旬,在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与支持下,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前往辖区内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开展为期十二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此次实践聚焦“科技助残+非遗融合”主题,依托计算机专业背景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AI在特殊儿童教育、认知训练、手工美术等场景中的应用路径,努力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基层服务能力。

拓展课堂场景,打造AI互动认知课程

实践伊始,团队实地了解星语特教的日常教学安排与学员特征,发现许多孩子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注意力维持困难、社交障碍等问题。为此,团队结合现有大模型平台的多轮对话能力,通过文本调教、语料设置等方式,设计出一套简易、互动性强、可调节的AI课堂系统,并围绕AI绘画、AI语音识别、AI讲故事等模块展开课程开发。

▲图为志愿者在给小朋友们上AI互动体验课

在“AI讲故事”环节,孩子们只需说出几个关键词,如“小猴子”“找妈妈”“森林”等,AI便能自动生成包含人物对白与背景画面的童话故事,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动态推进情节。这种可视化与语义生成相结合的游戏形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情境理解能力。

“幻想画进化”模块则鼓励孩子用彩笔画出心中想象的动物、植物或小房子,再由AI识别画面后生成清晰、色彩丰富的卡通插画。孩子们看到AI“变魔术”般的处理过程,惊叹连连,也增强了绘画自信。

此外,AI语音识别小游戏中,志愿者引导孩子说出“红色”“跳”“吃饭”等基础词汇,AI实时反馈动画动作,有效激发他们的语言清晰度和情绪认知能力。

融合非遗教育,设计“AI+工艺”助残课程

为让孩子们接触更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团队设计了“AI+非遗”课程,将传统工艺掐丝珐琅、香薰蜡烛制作等项目引入课堂,并嵌入AI创意辅助功能。孩子们首先通过图文学习了解掐丝珐琅的基本工艺流程,如“画稿”“掐丝”“点蓝”等,随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亲自动手。

▲图为AI生成图案灵感与图像识别反馈机制

在图案设计阶段,AI工具根据孩子的基础图案自动生成多种配色方案与线条结构模板,帮助他们提升构图美感;作品完成后,AI图像识别系统还能识别是否存在“线条断裂”“色块不完整”等问题,并以图示形式反馈,方便孩子们及时修正与完善。

图为小朋友和志愿者制作非遗工艺品和摆摊爱心义卖

7月8日下午,实践团联合星语特教在新雅街云峰社区开展“AI非遗·爱心义卖”活动,展示并售卖马赛克灯罩、掐丝饰品与香薰蜡烛等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作品。不少居民驻足欣赏、踊跃支持,“没想到这些作品不仅有孩子们的创意,还有AI技术的辅助,真的很有意义。”一位市民如是说。

用真情陪伴,用实践连接彼此

除了教学设计,团队成员还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日常陪伴与心理互动。中午用餐时间,志愿者会帮行动不便的孩子夹菜、收拾餐盘;下午闲暇时,会带孩子们进行感统游戏训练,如“跨桥接力”“寻找颜色”等。活动结束前几日,团队还与孩子们一同包饺子、分享蛋糕,营造温馨家庭式氛围。

图为志愿者同机构老师和特教学员的温馨时刻

有的孩子性格腼腆,从不与外人交谈,但经过几天接触后开始主动作画、表达想法。有的孩子每天结束课程后坚持和志愿者击掌告别,说“你们明天还来吗?”

搭建常态机制,助力民生服务长效推进

为了推动服务持续化发展,团队与星语特教签署了长期志愿服务意向备忘录,计划在下半年继续派出AI技术支持团队与课程志愿小组,协助机构优化已有AI课堂系统,并协同研发更适配特殊儿童的“AI对话式课件”。实践团还拟结合专业课程开发“儿童AI绘本生成助手”,实现从语音输入到场景绘本的一键生成,真正做到“用技术听见每一个孩子”。

图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合照

青年担当有我,助残服务有温度

本次社会实践以“科技助残”为主题,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延伸与锻炼,也是一场关于理解与共情的深度对话。正如实践团队长陈子皓所说:“我们希望AI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孩子们的表达桥梁、学习伙伴与心理支撑。”

在“百千万工程”民生服务精神的引领下,“e家天使”用代码回应社会,用专业回应关怀,用温暖回应每一个“星星的孩子”。他们的脚步丈量社区的温度,他们的努力点亮未来的星光。(通讯员:陈子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子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子皓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