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广东二师“朝花西拾”阳西实践团)七月的织篢镇,蝉鸣如琴弦轻拨,奏响盛夏的悠扬乐章;乡野间草木葳蕤,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广东二师 “朝花西拾” 实践团的青年大学生们,踏着晨光走进阳西县织篢镇太平中心小学,以一场为期多日的支教活动为媒,用丰富多元的课程为当地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晕染出别样色彩,让知识的种子在童趣与热爱中悄然生长。
支教第二日:多元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图为织篢渔业习俗课堂上yy老师讲解渔业习俗的场景
“织篢渔业习俗”课上,yy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领略织篢渔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渔船建造时庄重肃穆的下水仪式,到渔网经猪血浸泡的古老生存智慧;从深蓝色渔服上缀满的贝壳饰品,到咸水歌里流淌的海上岁月故事;从海神崇拜中饱含的虔诚祭祀传统,到疍家婚俗里婉转悠扬的咸水歌对唱……这些裹挟着海风咸涩气息的习俗,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让孩子们懂得,家乡的未来藏在脚下的土地里,也藏在这些值得好好守护的文化里。
▲图为红色文化课堂上21老师介绍阳江十七烈士的场景
21老师以“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为主题,围绕“阳江十七烈士”的英勇事迹与八元堂的红色故事展开“红色文化”课程教学。课堂上,她细致讲述阳江本地英雄的奋斗历程,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深化对“阳江十七烈士”的生平、八元堂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记忆。除此之外,她还拓展讲解了“四一二”政变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与深远影响,引导孩子们从历史角度去理解先辈的奉献精神。整堂课中,孩子们专注聆听、踊跃互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所学红色历史知识形成了较深入的认知。此次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红色文化知识库,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
▲图为心理课上圈圈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的场景
“独一无二的自己”心理小课堂上,圈圈老师先以“大风吹”游戏引入,从同学们在游戏中对自身特征的快速反应,转到对“独特”的思考,配合图片和“找最特别的鸭子”活动,让大家感受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接着带同学们画手掌像,在每根手指上写下自己的外貌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优点,一步步引导大家认识自己、探究自自己。本次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清晰认知到自身的独特之处,更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身认同感。
▲图为音乐课上小龙老师讲解音符的场景
小龙老师在“音乐”课上,细致讲解基础节奏,并增加游戏接龙环节,点燃课堂气氛,孩子们踊跃参与,小龙老师为表现优异者送上糖果奖励,更添互动乐趣。在认识基本音符环节,他耐心引导,同学们积极回应、主动求知。课堂最后,小龙老师引入二声部合唱《送别》,让孩子们在悠扬旋律中探索多声部音乐的奥秘。整堂课以多样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畅快遨游,在轻松欢快的氛围里深切感受音乐魅力,收获颇丰。
▲图为趣味数学课上小泽老师讲解数学知识的场景
“趣味数学” 课上,小泽老师为孩子们带来全新的数学学习视角。他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入手,打破传统课堂的严肃感,引导孩子们轻松融入趣味数学的世界;同时,他还介绍了数独、扫雷、取球博弈等数学游戏,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并亲身参与游戏体验。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新的事物,还能动起脑袋思考问题,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
支教第三日:本土文化课程厚植学生乡情
▲图为织篢竹编课小琪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场景
小琪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织篢竹编文化探寻之旅。课堂上,从竹编的悠久历史渊源,到品类分类与制作技法,孩子们听得专注入神、学得一丝不苟。随后的动手实践环节中,他们化身小小匠人,发挥奇思妙想精心编织,不多时,一只只风格独具、形态各异的竹编小船便跃然手中。这堂课程不仅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了基础竹编技巧,更让他们深刻领略到织篢竹编这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心中悄然播下传承与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意义非凡。
▲图为织篢印象课上木文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景
“织篢印象”课上,木文老师带领学生们探寻了阳西县织篢镇的独特魅力。课程从 “织篢” 地名源自丹江竹编(篢)的典故讲起,介绍了当地通行的阳江话方言等民俗风情,以及传承已久的竹编工艺。同时,回顾了镇内清代骑楼、古码头、明清古村落(如大洲村)等历史印记,并讲述了依托海岸发展起来的盐业、“鱼米之乡” 的农业、沿海渔业三大传统产业。除此之外还分享了大洲村始祖何恬斋建村的故事。本节课中孩子们从多角度认识了织篢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特色与重要的产业传统,进一步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图为织篢纸灯课上小玲老师介绍孔明灯历史的场景
小玲老师从一段孔明灯放飞的视频切入今天的“织篢纸灯”课程,生动讲解了纸灯与花灯的历史变迁,还带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纸灯。课堂最精彩的当属动手制作环节,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学得迅速认真,很快便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纸灯。这节课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纸灯背后的文化历史,更让孩子们在亲手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每一个步骤的乐趣,收获颇丰。
▲图为师生课后合照
此次“朝花西拾”实践团的支教活动,无论是第二日渔业习俗里的乡土记忆、红色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心理课堂的自身认知、音乐世界的旋律启蒙和趣味数学的思维碰撞,还是第三日织篢竹编的指尖传承、织篢印象的当地探寻、纸灯制作的文化浸润,都如同播撒在童心土壤里的种子,实践团坚信,在时光的滋养下,这些种子终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助力孩子们在成长路上汲取力量、向阳而生,更将以青春之力激活织篢镇的文化传承脉络,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延续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土记忆在新一代的心中永续传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盈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盈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