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朱佳怡) 2025年7月7日,绍兴理工学院“榧常青春”实践团队在孙小红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会稽山地区,开展了“香榧为基,林下生‘益’,青春作笔绘振兴”主题调研活动。
探访古村,寻觅香榧种植的“自然秘钥”
实践团来到嵊州市长乐镇坎流一村,跟随边大爷穿梭在香榧林间,仔细观察着香榧树的生长态势,从枝叶的舒展到果实的分布。
去年,团队成员曾和榧农边大爷在香榧林下套种生长周期短、收成快的赤松茸。香榧浓荫创造的稳定高湿小气候,恰是菌菇生长的天然温床。赤松茸生长周期为3-6个月,基本上种植半年后即可采收变现,能有效弥补香榧生长周期长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有效提升林地经济效益,助力榧农实现增收。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观察赤松茸的土壤
团队成员采集赤松茸种植后的土壤样本,对土壤成分进行深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栽培赤松茸后香榧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上升,为探索香榧林与赤松茸的生态复合经营,建立冬季香榧林下赤松茸生态栽培模式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农户量身定制更精准高效的“榧-茸”复合种植方案,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最大价值。
古榧林里,绘林下经济发展新篇
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团队来到绍兴山娃子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与企业负责人黄总进行了深度对话。在过程中,成员们既见证了千年古榧的文化底蕴,也关注到采摘难、加工糙、青年流失等现实瓶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山娃子黄总访谈交流
实践团队成员们,聚焦“香榧+林下经济”模式,力求提出贴合实际的发展建议,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香榧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创新思路,利用香榧林下的阴凉环境种植喜阴作物,如黄精、玉竹等中药材,以及发展林下养殖,如养鸡、养蜂等,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这些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提升香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探访榧镇,触摸千年文化脉络
实践团走进诸暨市赵家镇人民政府,深入学习香榧文化价值,探寻其传承发展路径,为香榧产业发展汲取经验。
赵家镇香榧文化底蕴深厚。香榧采制技艺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道工序承载历史记忆。“西施眼”传说赋予香榧独特魅力,苏东坡诗句等历史元素,共铸“千年香榧”文化标签。
实践团认识到香榧文化价值是产业发展核心动力,将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模式,助力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政府人员进行交流
此次会稽山之行,“榧常青春” 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赋能振兴。从“榧-茸”复合种植的生态密码,到“香榧+”多元业态的创新构想,再到千年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无不彰显着青春力量对产业振兴的深度介入。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香榧产业,让青春智慧扎根乡土,让古榧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以产业振兴之笔,共同绘就会稽山地区乡村繁荣的新画卷。(撰稿:朱佳怡 图片:任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佳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