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尹婵,杨朦语)2025 年 7月中旬,微风和煦,阳光洒满残疾人阳光工场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欢声笑语不断,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阳光助残,青春同行” 暑期实践队来到这里,与工场负责人周围老师展开深入交流,聆听她与阳光工场的故事,感受助残事业背后的坚守与力量,还一同观看了精彩的节目表演,并就与中国民航大学共建阳光站点的合作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
阳光工场作为当地残疾人活动与康复的重要阵地,处处体现着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工场内设施齐全,无障碍通道贯穿始终,休息区的座椅高度适中,方便行动不便者使用。周围老师带着实践队成员参观时,不时有残疾人朋友热情地与她打招呼,眼神中满是信赖与亲近。“看到他们在这里能开心生活、找到价值,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周老师笑着说,眼中流露着真诚与温暖。
▲图为残疾朋友们的心愿。 张森林摄
阳光工场初衷
谈及创办阳光工场的初衷,周围老师的语气变得深沉而坚定。“多年前,我偶然看到一些残疾人因为缺乏活动场所,只能困在家中,与社会脱节,那种孤独和无助深深刺痛了我。” 她回忆道,“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能为他们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让他们能走出家门,交朋友、学技能、展风采,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的阳光。” 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投身助残事业的最初动力。
▲图为残疾朋友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工作。 张森林摄
工场助力改变与成长
而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残疾人朋友的改变与成长。“有个孩子从小因脑瘫说话不清,刚来时特别自卑,不敢抬头看人。” 周老师指着不远处正在排练朗诵的青年说,“现在他不仅能流畅地表演,还主动担任了广场的志愿者,帮助新来的伙伴适应环境。每当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坦言,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设施维护、人员协调等问题曾多次让她陷入困境,但只要想到大家期待的眼神,她就充满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如今,阳光工场已成为众多残疾人的 “第二个家”,这是周老师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工场不仅定期开展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等活动,还组建了书画社、合唱团、手工坊等兴趣小组,累计帮助数百名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其中 20 多人通过工场搭建的平台找到了工作,实现了自立自强。“我们还经常举办文艺汇演,让他们站上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周老师说,“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发光的舞台。”
▲图为残疾朋友在认真工作。 张森林摄
表演自编自演节目
正说着,工场中心的小舞台上响起了悠扬的音乐,一场由残疾人朋友自编自演的节目表演正式开始。舞蹈《生命的律动》中,表演者们虽然动作或许不够标准,却用饱满的热情跳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乐器合奏《明天会更好》里,二胡、笛子、手风琴的旋律交织,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小品《我们的日常》则用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他们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每一个节目都充满了生命力,让在场的实践队成员深受触动。
▲图为残疾朋友们在表演节目。 张森林摄
双方讨论共建站点
表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周围老师及工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就与中国民航大学共建 “阳光站点” 的合作展开讨论。周老师首先提出设想:“希望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开展航空知识科普、技能培训课程,比如教大家无人机操作、航空模型制作等,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实践队成员也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来工场开展活动,比如英语口语教学、计算机基础培训,还能协助举办大型文艺汇演。” 双方还就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公益项目等细节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相信通过校企合作,能为阳光工场注入新的活力,让助残事业走得更远、更稳。” 周老师充满期待地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阳光广场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周围老师的故事仍在继续,阳光广场的笑声也从未停歇。在这里,每一份坚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每一次付出都在编织着爱的网络。正如周老师所说:“助残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久的陪伴。我们会一直走下去,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让他们的人生同样精彩。”
▲图为表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阳光广场”合影。 张森林摄
撰文 |尹婵,杨朦语
图片 | 张森林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婵,杨朦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朦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