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赵栋梁 任彩懿)为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小朋友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7月2日,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虹宇志愿服务队于牛津国际聊城孟达幼儿园开展“非”同一般,“遗”脉相承——幼儿园文化兴趣播种活动。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既培养青年文化担当,又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同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实现文化保护、青年成长与社会服务的多赢格局。
油纸伞下绘古韵,童心巧思传非遗
活动伊始,志愿者从油纸伞的起源、内涵寓意、发展历程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向小朋友们讲解了油纸伞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并指出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格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志愿者以各式各样的伞面图案为切入点,巧妙引出油纸伞独特的制作工艺,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其制作的浓厚兴趣。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油纸伞的起源与内涵寓意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绘制油纸伞
在手工制作环节,小朋友们展现出极高的创作热情,他们仔细地在油纸伞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并精心选择五颜六色的颜料进行组合搭配。志愿者全程细心关注小朋友们的制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耐心的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尝试不同的搭配方法来装饰自己的创意油纸伞。小朋友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成功制作出一个个五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油纸伞作品。
图为小朋友们绘制油纸伞成果展示
巧制木扇承文脉,妙笔丹青绘古今
“圆圆一片天,手持把儿连,夏日来相伴,清风舞翩迁”,志愿者通过巧妙的谜语引导,围绕团扇的历史、文化寓意与制作工艺,详细阐述了团扇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借助视频展示了简易折扇的制作过程,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传统技艺。并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用废弃材料制作的精美木扇模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团扇文化
图为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完成困难步骤
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工匠,将废旧木棍变废为宝,制作成各具特色的扇骨,并在扇面上尽情挥洒想象力,描绘出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图案,最终制作出了一把把精美的扇子。
图为小朋友们制作团扇成果展示
指间扭扭棒, 戏韵传经典
志愿者首先通过有趣的问答互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让小朋友们初步领略了京剧的魅力。志愿者围绕历史背景和艺术种类两方面,详细阐述京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各种经典京剧造型,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京剧艺术的浓厚热情。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介绍戏曲文化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趣味问答互动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扭扭棒的玩法技巧
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以京剧造型为灵感,为小朋友们讲解扭扭棒的基本玩法和造型技巧,耐心观察他们的制作进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小朋友们认真学习扭扭棒的不同弯折方式,将色彩斑斓的扭扭棒缠绕、塑形在裁剪好的卡纸、小球上,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灵感创意,将简单的材料变成一个个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京剧造型。
“非”同一般,“遗”脉相承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共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培养小朋友们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理念,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志愿者依据此理念设计趣味性强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在一个个小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栋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栋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