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拜访省级非遗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育锥老师,亲临制作工坊,探索学习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思路。锯屑纷飞中,“海丝寻舟”实践队成员屏息凝神,看杨育锥手中的刻刀在龙骨上精准游走,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点船体“水密隔舱”结构:“一舱一舱不相通,这是福船纵横四大洋七百年的魂魄。”

(实践队与杨育锥合照)

杨育锥的指尖抚过一块饱经沧桑的船板,如同触碰历史的肌理。他面对镜头,语调平静却充满力量的说:“老祖宗传下的道理,船板要像待人一样用心”。每一寸弧线、每一道接口,都藏着活命的本事。”在他手中,一根根粗重的“肋骨”被赋予柔韧的弧度,紧密依附于主“龙骨”,构成福船坚固而流畅的骨架。当被问及如何保证船体在水中的安全时,他指向船体内部那些神秘的分隔:“水密隔舱,福船的灵魂。哪怕舱室破了个洞,海水也淹不进来,船照样能走。”他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就是老祖宗给海上漂泊者留的活路”!

(杨育锥为实践队员讲解龙骨与水密隔舱)

(杨育锥复原的明代船模作品)

修复一艘有数百年历史的明代福船,是杨育锥近年倾注心血之作。面对腐朽严重的船体,他拒绝了快速便捷的现代工艺,坚持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与“艌料”密封。“‘艌缝’这活儿,急不得。”他俯身,将精心调配的桐油灰麻丝混合物仔细填入木板的每道缝隙。他对着学生们说:“时代在变,但船是活的,它懂得大海的脾气,也认得回家的路。我们守的,不只是几块木头。”他坚信,水密隔舱的智慧、风帆角度的精妙计算,这些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海洋基因,终将在新的航程中焕发别样生机。

(杨育锥展示手绘图纸)

文字 | 欧莉雅 许铭骏 陈咏鑫  

图片 | “海丝寻舟”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莉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莉雅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4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