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蝉鸣渐起,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砺水知行”实践队奔赴广东省肇庆市吴大献学校的实践活动即将启程。在正式踏上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之前,团队的备课文脉与筹备会议,正悄然为这场夏日奔赴注入底气。
调研先行,锚定需求航向
要给吴大献学校学生最适配的科技启蒙,调研是第一步棋。团队设计的问卷,像一根敏锐的探针,深入挖掘学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针对学生需要,使团队的备课有了清晰的锚点——既要用乐高编程点燃科技火种,又要借舞狮、书法等课程,让传统文化照进孩子眼眸。
▲”砺水知行”实践队赴吴大猷学校实地考察
备课:在“融合”里打磨课程
团队成员跨人工智能、电气工程等专业,备课桌上碰撞跨学科火花。乐高编程课将物理原理融入搭建构思,数学逻辑藏进编程指令,美术书法因子催生创意表达。为让孩子更好吸收知识,老师们反复模拟课堂场景演示,预设孩子搭建不同步、编程指令理解偏差等情况,研究引导方法。兴趣课程同样注重跨学科融合:美术素描课教孩子用简单工具捕捉光影;书法课将笔画练习与传统文化故事结合;粘土和艺术画课程鼓励孩子用材料与色彩表达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融合。每一份教案都藏着对“跨学科融合”“兴趣启发”的较真,期盼为孩子打开“科技 + 文化 + 艺术”视窗。
▲”砺水知行“实践队备课画面
筹备会议:把“保障”落细落实
筹备会议上,安全与教学保障,是反复打磨的重点。安全预案里,急救包的配备、与学校的应急联络机制,被逐字斟酌——要确保孩子在探索中,有最坚实的健康护盾。教学保障环节,团队成员的课程培训进度被细细梳理,“双轨教学”的实操难点被一一拆解。当看到大家为“小组角色轮换机制如何更高效”争论,为“抗洪减灾安全教育怎样贴合当地实际”头脑风暴,便懂得:这场奔赴,不是一人独行,而是一群人把“保障”落细,为孩子筑牢成长底座。
▲”砺水知行“实践队开展筹备会议
物资筹备的讨论,同样热烈。乐高套件、实验器材、美术及书法用具,这些承载知识的“教具”,将托举出不一样的夏季盛宴。每一项物资的清单确认、物流跟进,都藏着让孩子“课堂无忧”的期许。
▲“砺水知行”实践队准备的部分物资
出发前的“底气”与“期许”
此刻,备课文稿上的笔迹、筹备会议里的研讨,都已化作团队出发的底气。“砺水知行”实践队知道,前方7天的“夏令营”,会有孩子第一次用乐高搭建出“智能小车”的惊喜,会有科学实验里发现奇妙现象的欢呼,会有红色故事分享时眼里的光。
▲”砺水知行“实践队备课情景
▲“砺水知行”实践队合影
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之“砺水知行”的帆船,备课与筹备的点滴,是船底坚实的压舱石。“砺水知行”实践队将带着对教育教学的敬畏、对孩子成长的期许,奔赴吴大献学校,在这片充满朝气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每一颗童心在阳光下扎根、拔节,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宇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宇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