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炙烤大地,热浪难挡青春热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赤籽心”民族团结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对民族工作的热忱与对乡村振兴的关切,于7月6日奔赴扬州高邮菱塘回族乡,开展走访调研、榫卯公益课堂、入户访谈等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菱塘村服务中心前。顾雯熙供图
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族乡的发展热土,以匠心触摸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在这片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土地上,上好一堂民族团结教育课,用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团于当地村干部沟通访谈相关事宜。顾雯熙供图
深度座谈:同心共话发展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族乡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常住人口近2万的乡里,回汉群众亲如一家,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民族乡前列。”清真村负责人的介绍,让同学们对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负责人座谈沟通。顾雯熙供图
实践团师生认真记录乡域发展成果,围绕校地合作展开深入研讨。双方就建立“民族文化研习基地”“乡村规划实践站”达成初步共识,计划依托学院建筑工程、文化创意等专业优势,为菱塘回族乡的非遗活化提供智力支持,在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互动课堂:文化传承创新
“同学们知道传统木建筑不用一根钉子却能屹立千年的秘密吗?”在菱塘回族乡菱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团成员以设问开篇,为当地12名青少年带来一场融合建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榫卯搭建公益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及乔老师讲授榫卯公益课。顾雯熙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此次授课提前练习准备。顾雯熙供图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传播使者”,通过视频动画演示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演进历程,结合应县木塔、故宫角楼等实例,解析燕尾榫、格肩榫等10余种榫卯类型的力学原理与文化内涵。“大家看,这个楔钉榫像不像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建筑术语变得鲜活。在实践环节,队员们分发鲁班锁、榫卯积木等教具,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拆解、拼搭。回族小朋友率先完成小木屋模型搭建,兴奋地说:“不用胶水和钉子就能这么结实,老祖宗的智慧太神奇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探索榫卯的奥秘。顾雯熙供图
当孩子们亲手拼出稳固的房屋、桥梁造型时,不仅真切理解了“燕尾榫”、“楔钉榫” 的力学原理,更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非遗文化传承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们搭建榫卯积木。顾雯熙供图
走访村民:倾听群众心声
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走村入户,足迹遍布菱塘村、清真村等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部分老年村民的方言成为沟通障碍,实践团提前准备的民族特色香包成为“破冰神器”。“阿姨,这是送您的石榴、柿子香包,祝您日子像石榴一样红火,事事如意!”队员们结合香包寓意拉近与村民的关系,收集到了关于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建议10余条。当回族阿姨接过香包笑着说:“你们送的不是物件,是心意”时,文化符号便化作了直抵人心的情感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顾雯熙供图
图为当地负责人参与问卷调查。顾雯熙供图
总结收获:勾勒发展画卷
民族的根脉,藏在村落的烟火里;团结的力量,凝在同心的步履里。此次实践活动,是“赤籽心”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们用专业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以青春之力传承优秀文化,在与菱塘回族乡群众的深度互动中,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乡间地头,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林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林锋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