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贺均涛) 近日,为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政策需求,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实践队走进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恰尔隆镇恰果温室大棚参观并进行义务劳动,见证国家政策扶持对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一片片挂满红玛瑙般彩椒的温室大棚里,“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与当地村民们正弯腰采摘,汗珠滴落在肥沃的土地上。这360座现代化大棚组成的“红色产业矩阵”,正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新疆“四个百万”工程落地生根的鲜活见证。
政策春风催生“抱团致富花”
恰尔隆镇的蜕变始于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面对搬迁群众种植技术弱、品种老化的发展瓶颈,镇党委以基层治理“八力”为犁,以“三学三亮三比”先锋行动为铧,在自治州党委“补齐三大短板、坚持两个牵引”的政策指引下,破冰前行。通过跨省考察与技术引进,6个村庄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以“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抱团成立恰果进出口有限公司,让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大棚内合照
“以前守着老品种发愁销路,现在订单种到地里心就踏实了!”正在分拣彩椒的村民们笑着说。政策组合拳精准打通了“技术难”与“市场险”的堵点,让360座大棚化作联通国际市场的金色桥梁。
大棚经济结出“共富双生果”
走进包装车间,实践队员们与村民协作将红艳的彩椒装箱,这些优质果蔬即将踏上“一带一路”的旅程。“分拣彩椒时,触摸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践队员举起手里饱满的果实感慨。在这里,“两个牵引”政策显化为村民鼓起的钱袋子与村委服务能力的跃升——集体经济的壮大让道路硬化、医疗改善等民生工程加速落地,社区经济如大棚中的秧苗茁壮生长。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大棚内帮助农民采摘彩椒
青春汗水浇灌“振兴希望田”
实践队的义务劳动成为政策成效的生动注脚。学生们在技术员指导下参与育苗定植、果实采收全流程,用青春汗水守护外贸订单的准时交付。“搬运菜筐时,维吾尔族大叔执意帮忙分担重量,这份淳朴就是政策温度的最好证明!”实践队员在劳动日记中写道。在大棚课堂里,他们亲见党员技术骨干带头试种新品种,将“三学三亮三比”转化为品种升级的战斗力。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村民将摘好的果实装车外送
在挥洒汗水之余,实践队更带来“智慧助农”新尝试。他们利用手机APP和便携投影设备,在休息时间开设“普通话微课堂”,结合彩椒分拣、订单录入等实际场景教学。通过“技术术语+日常对话”趣味教学,帮助村民提升语言能力,扫除操作智能温控设备、阅读种植手册的沟通障碍。
▲图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东华理工大学)教师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学好普通话,订单信息看得懂,新技术学得快!”村民们在屏幕前认真跟读。科技赋能的语言桥梁,正悄然打通村民对接现代农业的“最后一公里”,让国家政策的春风与前沿技术,更顺畅地吹拂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图为实践队员义务助农劳动结束后合照
夕阳下,实践队员们轻抚着自己参与采摘的彩椒,心中满是震撼。这堂生动的国情实践课,让实践团队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大家立志要把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和智慧带回校园,以青春之力,在更广阔的乡村续写共富新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贺均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均涛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