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融,7月5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河同育赤籽心,青春共筑民族情”民族团结实践团再度走进水荆墅村社会实践基地,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深度访谈、入户调研、专业赋能等多元形式,搭建起民族文化交流的青春桥梁,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青春篇章。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领导沟通实践活动的相关事宜。顾雯熙供图
深度访谈: 传承团结基因
清晨的水荆墅村,青瓦白墙间透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在当地作协老师李萍、民族村老村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回族老村民潘爷爷家中。年过八旬的潘爷爷精神矍铄,见到青年学子来访,热情地拉起家常。座谈中,他以自身成长经历为线索,深情讲述了水荆墅村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文化习俗交融共生的故事:从早年村里回族群众帮助汉族村民学习养殖技术,到汉族乡亲为回族同胞解决农耕难题;从民族节日里的共庆共欢,到日常生活中的守望相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图为潘爷爷为实践团讲述历史与民族感悟。顾雯熙供图
“村的马灯舞,早年是回族老艺人传下来的技法,后来汉族乡亲们也加入进来,一起琢磨、一起排练,才有了现在二百多年的传承。”潘爷爷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眼中满是对民族文化融合的自豪。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着老人的讲述,不时追问细节,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深刻感受到水荆墅村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更坚定了传承团结基因、续写团结篇章的决心。
走访村民:倾听群众心声
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聚居地群众的共同体意识现状,实践团分组开展入户调研。队员们带着提前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民族村老村长的引领下拜访了当地村民。 “您觉得村里各民族相处得怎么样?”“您对民族文化活动有什么建议?”面对队员们的提问,村民们敞开心扉,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有的村民提到,每逢开斋节、春节,各族邻里都会互相拜年、分享特色美食;有的村民回忆,村里修桥铺路时,各族群众不分彼此、共同出力……这些真实的声音,汇聚成水荆墅村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入户访谈。顾雯熙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作协老师李萍进行访谈。顾雯熙供图
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向每户家庭赠送了定制的香包:石榴造型的香包寓意“石榴籽心连心”,传递各民族紧密团结的愿景;柿子造型的香包则寄托“柿柿如意”的民俗祝福,表达对村民美好生活的祝愿。接过香包的回族阿姨笑着说:“这礼物太贴心了,就像咱们村的日子,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越过越红火!”小小的香包,成为连接青年学子与村民的情感纽带,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生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回民赠送香包。顾雯熙供图
专业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水荆墅村民族非遗馆内,禄口玉带糕的香甜、斫琴技艺的古朴、皮毛制作的精巧引人入胜,而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水荆墅马灯舞道具,更是让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这些非遗技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财富,需要用专业力量守护与传承。”实践团指导老师曹莹说道。
午后,“榫卯承古韵・匠心筑未来”公益课堂在村“回家书房”开讲。队员们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特色,通过多媒体课件系统梳理榫卯结构的发展脉络,用实物展示讲解燕尾榫、格肩榫等12种经典构造,并播放传统建筑榫卯工艺的纪录片片段。“大家看,这个鲁班锁不用一根钉子,却能牢牢扣在一起,就像咱们各民族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队员王宪福边演示边讲解,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榫卯承古韵・匠心筑未来”公益课堂。顾雯熙供图
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搭建榫卯小木屋模型。8岁的回族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老房子不用钉子也能这么结实,太神奇了!”通过亲手搭建,不仅帮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不费一钉一铆而屹立千年”的传统智慧,还在空间思维锻炼与团队协作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们搭建榫卯积木。顾雯熙供图
图为回族小朋友完成榫卯积木搭建。顾雯熙供图
总结成果:绘就振兴蓝图
此次实践活动是南京交院建筑工程学院“赤籽心”民族团结实践团为水荆墅村非遗传承注入专业力量。下一步,团队将围绕“水脉—文化”主题开展深度调研,通过采集沿岸民族文化元素、整理老村民口述史等方式,为水荆墅村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方案。
图为实践团在红石榴广场前合影留念。顾雯熙供图
正如实践团成员朱嘉译在总结会上所说:“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脚步丈量、用专业践行的使命。”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水荆墅村落地生根,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绘就更加绚烂的民族团结图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雯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雯熙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