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裁日月,千张红纸绘春秋。”2025年7月1日至2日,福州工商学院"艺新遗意"实践队踏入柘荣县靴岭尾村,在青瓦白墙间探寻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千年技艺密码。

文创馆馆内陈设

古村寻踪:剪纸文脉的千年回响

“剪刀拿了一辈子,手心的茧子就是最好的师承证明。”实践队步入村中,青瓦白墙间随处可见剪纸元素装饰的门窗,墙上悬挂的剪纸灯笼在风中轻摆。

据村史馆记载,柘荣剪纸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年间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民俗装饰,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寓意吉祥的剪纸纹样随处可见。

靴岭尾村的居民房屋特色

靴岭尾村的环境

青蓝相接:双匠引领的技艺革新

实践队先后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金素清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延山,两位传承人共同构成了柘荣剪纸的“双轮驱动”——金素清老师深耕教育传承,让技艺扎根校园;刘延山老师专注技法创新,让传统接轨国际。这种“守艺”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成为理解非遗传承的生动教材。

实践队与金素清老师座谈

实践队与刘延山老师交流

青春试剪,当Z世代遇见剪纸密码

“剪纸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而在年轻人的指尖。”实践队分组进行“福字团花”剪纸挑战,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先内后外、先细后粗”的剪刻顺序。

实践队体验"福字团花"剪纸挑战

实践队与靴岭尾村党支部吴雪香书记交谈,“希望社会实践并非只是活动,可以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将青春的力量融入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剪纸非遗可以跟我们的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使青年学子的创新文化,融入剪纸艺术的创造性中,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实践队与吴雪香书记交流

纸载千秋:非遗新生的青春答卷

“我们裁下的不只是红纸,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柘荣剪纸的千年历程在靴岭尾村浓缩为一部立体的文化教科书。福州工商学院学子的实践探索证明:当古老技艺遇见青春智慧,当匠人精神碰撞创新思维,非遗便能挣脱时空的限制,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绽放新的芳华。

实践队与老师的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丽文 王雨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丽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1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