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的霞浦,阳光如织,金色沙滩与碧海蓝天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6月 29 日,福州工商学院“寻源之旅”实践队迎着咸湿的海风,踏上这片以滩涂风光闻名的海滨福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在宁德霞浦县大京沙滩与海尾角之间,探寻生态治理的密码,解构水文水系的奥秘,以青春足迹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的壮美图景。
▲图为海尾角风景照
大京沙滩,黄金海岸的生态重生
首站大京沙滩,这座曾因风暴潮侵蚀与人为开发而满目疮痍的“海上沙漠”,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生态修复的奇迹。实践队员们踏入这片细腻的金色滩涂,只见人工沙丘上马鞍刺、木麻黄等固沙植被咬定流沙,在海风中倔强生长;近岸的红树林恢复项目如火如荼,新植的秋茄树与桐花树苗在潮水中摇曳生姿,成为稳固滩涂、净化水质的“生态卫士”。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游客多了,但环境更美了!”当地渔民的一句话点醒实践队员。生态停车场、光伏板遮阳的环保步道、太阳能垃圾箱等低碳设施,无声诉说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践队通过发放《霞浦县海洋生态保护倡议书》、组织“沙滩清洁快闪行动”等方式,将“人退鱼进”的生态智慧传递给往来的游客。在落日余晖中,队员们与渔民围坐篝火,聆听他们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的世代变迁,深刻领悟到: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一场与自然和解的心灵旅程。
▲图为“寻源之旅”实践队团队成员在大京沙滩合影
海尾角测雾台,守护蔚蓝的科技眼眸
当日下午,实践队抵达霞浦景观环线上的明珠——海尾角。这里,清奇的花岗岩礁石如剑指苍穹,与现代化的测雾数据台形成时空对话。队员们登上这座霞浦海洋科研的“前哨站”,只见电子屏上跳动着温度、湿度、雾浓度等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片海域是赤潮高发区,我们的监测数据能提前 72 小时预警灾害。”
“海洋也有‘气象站’?”队员们惊叹于科技守护生态的魔力。原来,这座数据台不仅为霞浦的紫菜养殖、大京核电工程提供精准气象保障,还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福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联网,构建起一张守护闽东渔火的“科技天网”。霞浦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说“霞浦海洋生态云平台”,只见卫星图上,蓝色海域被标注为不同生态功能区:“这里是禁渔区,这里是藻类养殖带……未来,还要打造‘碳汇渔业’示范区!”
▲图为“寻源之旅”团队成员在测雾数据台了解其功能
寻源霞浦,山海之间的生态哲学
霞浦,这片拥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美誉的土地,其独特的“山海联动”水文体系,让实践队员们豁然开朗。从太姥山涓涓溪流到东海奔腾浪涛,从盐田乡的传统煮盐工艺到三沙港的现代海洋牧场,队员们发现: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思考。
实践队深入溪南镇竹江村,与年逾七旬的老海堤守护者陈师傅促膝长谈。老人回忆起上世纪 90 年代村民自发筹资修堤的往事:“那时候大家明白,堤坝守不住,紫菜养殖就完了。”如今,老堤旁新建的生态海堤种植了芦苇与海蓬子,既消浪固堤,又成为候鸟栖息地。实践队员陈桐灵感慨:“霞浦的生态故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网络。”
▲图为“寻源之旅”实践队于海尾角合影
青春绘卷:许诺蔚蓝的未来之约
暮色低垂时分,实践队员们站在海尾角礁石上,任凭海浪轻拍足底。他们用智能手表测量潮汐周期,用手机 APP 识别潮间带生物,记录下霞浦独特的“蓝碳密码”。回到驻地,队员们连夜绘制了《霞浦生态寻源手绘地图》,将大京沙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海尾角的监测技术参数、竹江村的生态海堤模式一一标注,为霞浦县团委的“青年护海联盟”提供实践蓝本。
“我们希望以霞浦为样本,探索一种‘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路径。”此次寻源之旅,实践队员们不仅带回了珍贵的调研数据,更带回了闽东人民“靠海而生、养海而荣”的生态智慧。未来,他们计划发起“霞浦青年蓝碳行动”,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发“海洋生态研学游”课程,让这片被摄影家誉为“世界最美滩涂”的土地,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
“守护海洋,不是一场远征,而是回家的路。”实践最后一天,队员们在大京沙滩种下一片秋茄树苗,用红绳系上写有“同育蓝海、共护霞光”字样的祈愿牌。海风轻拂中,树苗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青年学子永恒的约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耀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耀彬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