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盛夏,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绿荫共富”调研团队走进金华澧浦,深入探寻这座“花木之乡”的振兴密码。在这里,师生见证了传统苗木经济向产业融合的华丽转身。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以青春视角探寻以苗木作为支柱产业的小镇如何在传承与创新间奏响共同富裕的动人乐章!
图 1为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绿荫共富”调研团队在澧浦花木城开展“苗”绘共富新图景实践活动的场景
素有“花木之乡”美誉的澧浦镇,经历着破茧成蝶的阵痛。人口仅有3万余人的澧浦镇,其中2万多人以苗木相关产业为生,面对产业链单一、效益低下的困境。
澧浦镇以“互联网+”为利刃破局。团队深入前余村“云上果园”示范基地,亲见电商直播如何重构产销链。“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村书记余忠盛指着果园介绍,“‘云上果园’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更扮靓了乡村风貌,下一步要争创省级共富示范村!”田间地头,苗农增收的灿烂笑容成为最生动的注脚。“互联网+”正持续为乡村产业注入强劲新动能。
图 2为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绿荫共富” 调研团队对前余村村书记余忠盛采访 “云上果园” 运营情况的场景
“以前靠天吃饭,等客上门,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拥有25年种植经验的苗农施文龙谈起“云上果园”,喜悦溢于言表,“年收入轻松突破几十万元!”村集体推行的直播销售模式让他尝到了“零风险、稳收益”的甜头。
图 3为拥有 25 年种植经验的澧浦镇苗农施文龙分享 “云上果园” 带来的增收喜悦的场景
在澧浦花木城,72岁的商户郑大爷经营了13年实体店,一度受困于市场变化。如今,参加完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他信心满满地筹备着直播首秀。“学新东西,啥时候都不晚!”郑大爷的决心,正是澧浦花木拥抱数字浪潮的缩影。“产才融合”的策略,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图 4为 72 岁的澧浦花木城商户郑大爷向“绿荫共富”团队介绍苗木销售情况的场景
共富团队深入一线调研,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搭建沟通桥梁。澧浦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品洋向团队阐述了澧浦的“富民优先”理念:“我们通过政策扶持和精准投入,全力打造‘互联网+苗木’全产业链。”政府持续举办电商培训、技术交流,并推动产业与文旅融合,助力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卢主任强调:“澧浦的目标,是发挥苗木产业‘无可复制’的独特优势,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无限的发展动能。”
图 5为澧浦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品洋向 “绿荫共富” 团队阐述 “富民优先” 理念及 “互联网 + 苗木” 全产业链规划的场景
尤为可贵的是,团队师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在线上学习“云南鲜切花”、“山东绿植平台”等销售方式,虚心向苗农请教专业知识,躬身参与苗农直播实践,将师范生特有的教学语言艺术融入带货直播,当起了澧浦镇的“一日小苗农”。
图 6为 “绿荫共富” 团队师生躬身当起澧浦镇 “一日小苗农” 的场景
图 7为 “绿荫共富” 团队成员参与苗农直播实践的场景
团队中的李皓儒同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到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是口号,是真的为农户带来了创收,我很开心!”
图 8为团队成员李皓儒同学接受采访,分享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感悟的场景
“大学生就是要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广袤天地,用青春作答共富篇章!”带队老师舒朦雅说道。
金职大“绿荫共富”团队不仅躬身实践,更深耕细作于澧浦镇前余村的沃土之上,在挥洒汗水中精准洞悉产业痛点,以师范青年创新的视角精心擘画“一村一品”蓝图。
小学教育专业的李皓儒同学牵头,对接上了前余电子商务公司直播板块负责人张静,帮助其在棚内搭建“前余苗木云展厅”,发挥师范特长,助力培训本土“新农人”主播;与此同时,美术教育专业的戴伟希同学则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积极对接相关文创公司,设计出“澧浦有礼”系列盆景微景观、苗木主题文创,预计相关文创产品年产值可达20万元。
学前教育专业的傅锦慧则对接前余村村支书,发挥专业所长,拟开发“小小园艺师”、“生态探秘之旅”等特色课程,带领专业同学成为研学小能手,预计年接待研学团体超20批次。另外,为加快共富进程,团队计划发起“绿荫守望”方案,联动村集体打造“爱心苗圃”,收益定向帮扶困难农户,预计至2026年7月可累计产生公益基金惠及村民20户以上!
如今,这套饱含青春智慧的创新方案,正从蓝图扎实落地于前余村的田间地头。它不仅描绘着产业升级、生态和谐、村民增收的共富画卷。前余村的蝶变之路,既是“绿荫共富”团队用脚步丈量、用智慧浇灌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缩影,未来可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慧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