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王悦涵)“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下午四点半,洛阳栾川县陶湾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下,童声齐诵王维的《鹿柴》在回荡。这背后,是郑州大学“青禾诗语服务队”研究生们一周支教留下的“诗种”在萌芽。”这支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组成的队伍,此行旨在用诗词为钥匙,为乡村儿童打开一扇通往古典文化与心灵世界的启迪之窗。
读一本书,学一首诗词,打开一扇启迪之窗。在“青禾诗语服务队”队员马瑞珂眼中,通过诗词这种古典文学代表性作品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了解古典文化的途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还是一种文化与心灵的沟通同频共振。
“在和陶湾镇小学同学们交流中,我颇有感触,诗词文化作为孩子们日常学习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马瑞珂,一名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陶湾镇的课堂上深受触动,“这些经历启迪我,在面对外国留学生的授课中,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嵌入结合到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图为陶湾镇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在“简洁古代文学史梳理”这堂课中,队员王悦涵用时间轴串起文学长河,生动举例,将甲骨文、成语典故、诗词名句这些“硬知识”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小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魅力。“同学们能否回答出,先秦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离骚》和《诗经》!”师生一来一往互动中,这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全新生动地记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下课后的答疑时间,虽只有短短10分钟,同学们热情地将“青禾诗语服务队”队员包围,看着笔记本上工整认真的笔记,队员王悦涵说这令她想起上小学时的自己,“同学们眼中有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这种求知欲是促使同学们不断进步的关键。”
▲图为“简洁古代文学史梳理”课堂
下午四点半,伴随大课间铃声响起,孩子们有序地走到教学楼下活动平台,开始朗读教学楼二层LED屏幕上展示的“每日一诗”,孩子们童真稚气的声音和当天展示王维诗歌《鹿柴》相映成趣。
根据陶湾镇小学的张校长介绍,“每日一诗”活动是陶湾镇中心小学坚持多年的特色校本活动,每周精选课本外的优秀诗词,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学期为孩子们拓展学习了30余首课外诗词,有效地开阔了学习视野。“孩子在黄金记忆期多背书,受益终身。”张校长以亲身经历强调,“四十年前背的诗词,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图为孩子们参与诗词活动
在一周时间里,“青禾诗语服务队”队员为三个年级的孩子带来了数节诗词主题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点燃了孩子们探索古老文学的点点星火。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组成的“青禾诗语服务队”,成立的初衷在于将诗词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乡村少年儿童。
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和当下信息传播复杂的现状,“青禾诗语服务队”用研究生专业所掌握的人文力量,将深邃的诗词文化以通俗、亲切的方式播撒进乡村孩子们的心田。“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希望诗词中蕴藏的那份精神力量,能够成为乡村儿童表达自我、汲取力量、眺望世界的源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悦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悦涵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