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标本。

高家糖球自清末起步,70年代前靠家族手工、口耳相传进行经营;90年代借海云庵糖球会实现品牌突破,拓展渠道、升级工艺 ;2000年代起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在进博会上与韩国签订订单,成为全国首个“出海”的糖球老字号;作为非遗名片,正借文旅融合、国际交流焕新,致力于为人们“带来生活中的小快乐、小甜头”。

2021年11月22日,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高家糖球,即是传承一种深入城市肌理、融入民众生活的独特文化基因。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海糖依旧”青岛实践队抵达青岛大鲍岛“鲍岛食里” 街区,采访了对第四代传承人高洪亮先生,并跟随第三代传承人高士湘老先生亲身体验糖球制作过程。7月7日,“海糖依旧”团队到达海伦社区开展宣传活动,收获良好反响。

图为活动后团队成员与第三代传承人高士湘老先生大合照

一、采访实录:从街头小吃到文化符号的品牌进化

从清末年间传承下来的的高家糖球,如今已发展成为青岛的味觉符号。自创始以来,高家糖球以匠心品质为根基,以创新突破为引擎,在坚守手工技艺本真的同时,融入科技手段创新,逐步铸就了具有深厚文化根脉的特色品牌。即便如今市场模仿者众,“先入为主”的品质认知仍让食客认准“高家”招牌。 

当被问及标准化把控时,高洪亮先生坦言:“糖球制作像老祖宗腌鱼,靠的是手感与火候。”熬糖时,冰糖、砂糖、木糖醇的配比需随室温调整,火候判断全凭“闻香识糖”。这种“无法量化”的经验,正是机械生产难以替代的核心。即便是穿制工序,也需人工按山楂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确保口感与视觉的平衡。  

老师傅以“蘸、转、捞、旋”的娴熟手法,将鲜红山楂裹上晶莹糖壳,制成的糖球宛如红宝石置身诗意水晶之中,红亮诱人,这款名为“雪里红”地创新糖球,正是高家技艺的代表之一。

为突破季节限制,高家研发“冻鲜糖球”,以古方低温保存水果,虽损耗率高却拒绝化学保鲜,实现“夏日吃糖球”的体验升级。

此外,品牌正开拓年轻化市场:即将开业的青岛糖球体验店主打DIY互动,游客可亲手制作糖球并打卡分享;文创产品如糖球主题冰箱贴、labubu联名娃娃,更让非遗以潮玩形式走近年轻人。

据了解,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高家糖球制作技艺,为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筑牢了根基。但高家收徒保持着一贯的严苛。“收徒先看热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会这门手艺。”高士湘老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糖球,年逾六旬仍坚持带徒,徒弟中不乏从业二十年的匠人,成为糖球传承的重要力量。

图为高家第四代传承人高洪亮接受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第四代传承人高洪亮

二、实践手记:一颗糖球里的非遗烟火气

制作前,高士湘老先生让实践队成员戴上干净手套,确保卫生。随后,他细心指导实践队成员从大到小穿制山楂,并叮嘱要“穿得正当”。此外,高士湘老先生提到糖球分为大串和小串,其中小串更为老人和孩子提供了方便,确保他们吃着不费劲,也不会浪费。这份对细节的考究,折射出老匠人对食物的敬畏——正如他所说,小时候家里教育“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如今仍通过尺寸设计践行着节俭。

图为糖球制作材料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糖球串制过程

熬糖时,急火熬制的糖浆在锅中翻滚,火候一到,抓起串好的山楂快速蘸糖——动作必须在糖色变红变黑前完成,蘸好糖浆后将其放在芝麻盘内冷却。在被问及蘸糖技巧时,高士湘老先生回答:“‘眼明手快’是唯一秘诀”。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蘸糖环节

图为糖球蘸糖后置于芝麻上冷却的制作场景

在高家糖球的各个品类中,最震撼的当属“雪里红” 制作:蘸糖后用力甩出糖丝,瞬间包裹山楂形成雪白糖衣,宛如冬日落雪。而冻鲜糖球亦见巧思,实践队成员在品尝过从冷藏柜中取出的糖球后,形容其口感冰爽如冰淇淋,糖壳与果肉在口中交融,既有传统糖球的香甜,又有雪糕的绵密口感。高洪亮先生指出,这都得益于冷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图为高士湘老先生制作的高家特色糖球“雪里红”

三、糖球制作活动纪实:从糖球学问到非遗传承新活力

在糖球制作过程中,看似简单的熬糖蕴含着大学问。在活动准备阶段,团队将“熬糖” 这一核心环节作为重点攻克对象——多次实操练习熬糖技巧,从火候控制、糖浆浓稠度到冰水冷却,反复调试以确保活动中的稳定性。同时,为方便小朋友操作,实践队成员将洗净的水果分装在一次性纸杯中,既防散落又便于取用穿串,并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统一发放一次性手套,从细节处筑牢卫生防线。此外,实践队成员还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文创产品和明信片当作小礼物,调动现场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明信片小礼物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分发手套

活动伊始,团队以“高家糖球”为切入点,介绍其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传承的发展历程,穿插老青岛糖球的民俗故事,剖析糖球背后的文化底蕴。小朋友们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对非遗知识的好奇与向往。这份投入与热忱,正是非遗传承最鲜活的希望与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环节

图为活动参与者听讲场景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通过简单的提问吸引小朋友们兴趣,小朋友们争相举手回答,现场气氛迅速活跃,不少孩子还分享了自己吃过的糖球口味,形成了热烈的交流氛围。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回应提问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参与者互动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互动场景

在团队成员专注熬糖时,小朋友们在家长和工作人员的看护下,用竹签将洗净的葡萄、橘子、圣女果等水果逐一串起,现场充满亲子协作的欢声笑语。进入蘸糖环节,小朋友们将穿好的水果小心浸入糖浆,旋转几圈后提起,透明的糖衣在空气中凝固成薄脆的糖壳。小朋友们捧着自己制作的糖球,看着糖衣在阳光下折射出光泽,成就感满满,许多家庭还特意拍照留念,定格下一幕幕美妙瞬间。团队成员也在这个时间采访了很多小朋友,他们都因此次活动感到开心,纷纷表示这是一个既有乐趣又有意义的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小朋友串果场景

图为小朋友们串果场景

图为家长及小朋友们观摩熬糖、等待蘸糖的场景

图为小朋友蘸糖场景

图为小朋友接受采访的场景

此外,在熬糖时,现场一位有着十余年家庭熬糖经验的“高手”奶奶主动分享技巧:“熬糖时一定专心——一眨眼功夫糖就焦了”,这些来自民间的实战经验让实践队成员和家长们纷纷点头记录。

活动落幕时,阳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团队成员与家长、孩子们并肩而立,合影定格下这温馨瞬间,为这场趣意满满的高家糖球传承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图为团队成员与参与人员大合照

通过深入探访传承故事与亲身体验匠心制作,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高家糖球的传承价值——非遗的延续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接力。此次走进社区撒播文化种子,正是他们践行传承的行动。团队相信,高家糖球这一承载城市记忆与民俗温度的非遗项目,必将在更多元的互动与传播中焕发历久弥新的活力。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怀着这份信念,“海糖依旧”团队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继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文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文杰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