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刘昱含)7月8日,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带领云南南华县雨露中心学校的孩子们走进雨后苍翠的松林,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菌子”自然课堂。孩子们化身“小小菌探员”,支教老师们则在惊叹中收获了最生动的“南华一课”。当课堂延伸至山林,当知识与自然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支教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亲切合影。支教团 禹博烨 摄
山林“老手”:小向导的大智慧“
中午13点,采菌队伍在雨露中心学校操场集合。五年级的赵秀芝小朋友特意穿上了鲜艳的粉红色服饰,她说:“这是采菌子的'工作服',红色能让毒蘑菇'现形'。"这个充满童趣的说法引得支教老师们忍俊不禁,却也暗合了当地“鲜艳蘑菇多有毒"的古老智慧。
进山途中,孩子们自发组成“采菌小分队",每组由一名当地学生担任“向导"。10岁的彝族少年杨子墨骄傲地展示着他的“采菌三件套":一根打磨光滑的竹棍、一个布袋子,还有祖传的铜制小刀。“竹棍用来拨开落叶,铜刀可以试毒,如果刀变黑就不能要。“他认真地给支教老师讲解着,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菌子教授"。
自然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交响曲
走进松林不到十分钟,孩子们就接连发出惊喜的呼喊。“老师快看!这是'见手青'!",“这里有一窝鸡枞!"支教团带队老师施雨佳举着手机,正在用植物识别软件核对菌种,却发现孩子们早已准确报出各种菌类的土名和特性。
“老师!这里有一颗大菌子!”五年级的赵秀芝蹲下身,轻轻拨开松针。孩子们像一群机灵的“山间精灵”,凭借祖辈传授的经验,精准辨识菌窝、避开毒菇。他们骄傲地告诉支教老师,“这个叫'松毛菌',要连着松针一起采才不会坏",“那个‘铜绿菌'要晒干才好吃,新鲜的会麻嘴"!孩子们七嘴八舌,支教团的成员们笑称:“老师们拿着图鉴小心翼翼,孩子们却像‘行走的菌类百科全书’!"
赵秀芝同学展示捡到的菌子。通讯员 刘昱含 摄
支教老师的“第一次”:松露香里读懂乡土
第一次采菌的支教老师们,在孩子们的指导下“解锁”新技能:用木棍轻刨泥土寻找松露,对着阳光检查菌盖是否饱满。队长施雨佳感慨:“孩子们教会的不仅是采菌技巧,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回到学校,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挑选着采集到的菌子,没想到竟然有数十个品种,这真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大丰收呀!最后,老师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将这些菌子售出,换做冰棍儿,奖励在炎炎夏日能坚持下来,真诚而勇敢的孩子们!
支教团师生采摘的丰富多样的菌子。支教团 马思蕊 摄
课堂之外:一朵菌子里的成长与传承
这场山野实践,是“电织云梦”支教团“与雨露中心学校乡土自然教育”的特别策划。领队老师表示:“想让孩子知道,家乡的馈赠同样珍贵;也想让大学生在泥土芬芳中理解教育的真谛。”特别令支教老师们感动的是,放学时,孩子们把最大的一朵鸡枞菌塞进支教老师的背包:“带回江苏吧!让外面的人也尝尝南华的味道!”
菌子会过季,但这场山林间的双向奔赴永不褪色。下一站,“电织云梦”将继续与孩子们一起,在南华的阳光雨露中,编织更多关于成长与希望的云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昱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昱含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