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期间,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号列车“舌尖上的荆楚”课程组赴荆州公安县毛家港小学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锅盔文化课程传递乡土知识,活动结束后收到当地学生多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师生间的温情互动。

“锅盔在荆州有上千年历史,最早是街头小贩用炭火烤制的干粮,现在成了咱们家乡的特色美食……”课堂上,课程组成员郑欣婕站在讲台上,手持提前准备的锅盔图片,向30余名学生讲述本土饮食文化。她特意放慢语速,配合手势比划,遇到学生皱眉时便重复讲解,直到看见孩子们点头才算放心。

为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课程组播放了荆州老字号锅盔店的制作视频。镜头里,老师傅揉面时手臂肌肉起伏,擀面杖在面团上滚动发出“咚咚”声,芝麻撒落的瞬间扬起细小粉尘,最后入炉烘烤时的滋滋声透过音响传出,前排学生忍不住前倾身体,鼻尖几乎要碰到屏幕。

超轻粘土制作环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部分。

整堂课最令郑欣婕难忘的,是那场充满童趣与创意的黏土锅盔制作环节。她为每个小组分发了色彩缤纷的黏土,“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做出独一无二的锅盔!”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每一位小孩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小小锅盔师傅,展示着他们的“厨艺”。

而最让郑欣婕惊喜的,是卢同学。一开始他只是安静地看着组员创作,但在老师的安慰和同伴的鼓励下,他渐渐参与进来。当他举起自己的作品走向讲台时,郑欣婕看到他的耳朵都紧张得通红,却依然勇敢说道:“我的锅盔是个人!”只见圆圆的锅盔身长出了弯弯的眼睛和咧嘴笑的嘴巴,两侧还伸出黏土搓成的手臂。

课程结束次日,郑欣婕老师收到了一摞饱含深情的信封,上面画着锅盔、笑脸等充满童趣的图案。怀着期待,她逐一拆开这些信件。

孩子们给写给郑欣婕老师所有信的合照

其中一张淡黄色的信纸上,字迹歪扭却满是真诚:“郑老师您好,祝您每天开心,永远漂亮,每天顺风顺水,工作顺利,每天健康。”信中不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还送上了对老师生活的纯真祝福,那质朴的语句让郑老师不禁会心一笑,感受到孩子对自己最纯粹的喜爱。

在一张粉色信纸上,孩子用稍显工整的字迹写道:“郑老师,您上课时风格幽默,别具一格,生动且令人聚精会神。您平易近人,爱护学生,而且更容易接触,上您的课,我如同春日里的花朵,被甘泉灌溉,使我从冬日的阴霾中变得生机勃勃。您的夸奖让我们信心满满,希望您在接下来的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这些全是小的肺腑之言。”郑老师从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教学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孩子对自己满满的敬慕与祝福。

最让郑欣婕老师动容的是一张红色心形信纸,上面字迹歪歪扭扭。信中写道:“小郑老师,第一次上您的课,我就觉得您很温柔。做手工时,时间那么紧张,我好不容易做完,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看。可您却夸它是最美的,我开心极了!”信末,还画着一些充满童趣的简笔画。

拿着红色信开心展示的小女孩

郑老师读着信,仿佛看到孩子当初忐忑又期待被认可的模样,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她立刻起身,在校园里寻找这位同学。找到后,她轻轻蹲下,目光柔和地看着孩子,认真说道:“老师看到你的信啦!你做的锅盔真的很棒,在老师心里,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独一无二,有着特别的创意。老师从你们的作品里,学到了好多新奇的想法呢!”

孩子原本有些拘谨,听到老师的话,眼中闪过惊喜,嘴角微微上扬,露出腼腆又开心的笑容,小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小声说:“谢谢老师!”

孩子们拿着写给郑欣婕老师的信合照

“这些信比任何奖状都珍贵。”郑欣婕将信件整齐叠放在笔记本里,她坦言起初担心大一学生的教学能力不足,特意提前两周和课程组成员打磨教案,甚至对着镜子练习微笑。

这些感谢信,是孩子们对郑欣婕老师以及“舌尖上的荆楚”课程组的认可与喜爱,也是此次“三下乡”活动意义的生动体现。此次收到的感谢信后续将在学院展览,课程组也会根据学生建议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在“三下乡”的道路上前行,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通讯员 郑欣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欣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欣婕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9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