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大学“数法交融”数字检察专项调研团队走进亳州市人民检察院,围绕数字检察大模型的建设与应用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数字检察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团队成员初到亳州市人民检察院)
调研团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对接民事行政检察、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刑事执行检察及技术信息五个业务部门,围绕大模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安全、模型构建、模型应用以及模型规制等关键维度开展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各小组采用深度访谈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与各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演示平台,全面展示了智能辅助系统的功能模块与运行逻辑。团队成员围绕数据治理体系、隐私保护机制等关键问题与部门专家展开深入探讨。此次实地观摩,让团队成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大模型在民事行政检察领域应用的理解。
(团队成员向检察官请教问题)
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法律监督模型在推广中仍面临数据壁垒问题,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制约了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成为提升模型效能的关键。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详细介绍了智能监管系统的应用场景与安全防护体系。据了解,该系统已实现执检业务全流程覆盖,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和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部门特别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推进智慧检务建设的核心支撑。这一经验为检务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他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公益诉讼部门,工作人员针对团队成员提出的“数字大模型的应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从线索发现、证据固定到成效评估的全链条应用进行了专业解析。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团队成员清晰地看到了数字技术在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方面的独特价值,进一步认识到数字检察大模型在公益诉讼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信息部门作为智慧检务的技术中枢,详细介绍了数字检察大模型研发的底层架构和迭代路径。部门负责人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检察人员不仅要夯实业务能力,更要掌握数字化办案技能。这对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检察机关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方面加大投入,以适应数字检察发展的新趋势。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留影)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发现数字检察大模型在提升办案效率、强化法律监督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深度应用仍面临数据共享、技术适配、人才储备等多重挑战。未来,需要构建全国性协同平台,打通数据孤岛,创新技术架构,推动形成更加智能、精准、高效的智慧检务新格局。这将为新时代法律监督体系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助力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子旋 胡锦菲 俞盈盈 苏佳佳 徐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湘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