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6 日清晨,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前往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合子村的张氏农家腐竹店,开启了一场非遗探秘之旅,近距离感受龙门地派腐竹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张氏农家腐竹店晾晒架上的腐竹成品
探访作坊:见证腐竹诞生的鲜活场景
清晨 6 点 50 分,实践团成员抵达张氏农家腐竹店。一进作坊,几位工作人员俯身浆锅忙碌的身影便映入眼帘。她们手持竹条,在沸涌的豆浆中灵活穿梭,手腕轻转挑起薄如蝉翼的腐竹膜,动作连贯流畅。这些带着热气的腐竹被轻搭在晾架上,米黄色的腐竹条垂落如帘,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油润光泽。新磨黄豆的清甜、山泉水的凛冽与柴火灶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让成员们不禁凑近观察豆浆凝结的奇妙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阿姨挑起腐竹的场景
随后,在腐竹厂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作坊内部,了解腐竹制作的完整流程。青皮黄豆经山泉水浸润后变得饱满莹润,转入石磨研磨成浆,再经滤布分离出纯净豆浆。熬浆时,环保燃料在灶膛燃烧,豆浆表面凝结出透亮薄膜,被竹条卷起悬挂晾晒,在山风与日光中蜕变为醇厚的腐竹。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精准把控与时光沉淀的味道。
对话匠人:聆听工艺传承与文化故事
实践团对腐竹厂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负责人表示,自己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腐竹制作工艺,希望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龙门地派腐竹。工作人员分享了在作坊的工作经历,还向成员们介绍了当地农民画等文化内容,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合子村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负责人的场景
揭秘工艺:六步匠心成就优质腐竹
龙门地派腐竹的制作需经六道工序。首先将黄豆褪去外衣,浸入清水 4-12 小时,使其变得温润饱满;接着用磨浆设备研磨成乳白细腻的豆浆;之后通过粗滤网和细密纱布反复过滤,得到纯净顺滑的豆浆;随后将豆浆注入容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煨,保持微沸状态;待豆浆表面凝结出半透明油皮,用竹棍轻柔挑起;最后经晾晒风干,成为柔韧劲道的腐竹成品。
张氏农家腐竹店坚持选用本地青皮黄豆,其富含极优质的蛋白质。熬煮豆浆时,以环保燃料替代传统木材,采用明火无烟熬制,既契合绿色理念,又能让黄豆充分释放醇香。制成的腐竹质地细腻、豆香馥郁、韧性十足,晾晒后呈琥珀金色,无论翻炒、慢炖还是凉拌,都风味绝佳。
图为实践团成员凑近晾架观察腐竹
实践体验:感受劳动艰辛与手艺温度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品尝了用山泉水和本地黄豆磨制的豆浆,感受纯粹香浓的味道,还尝试制作腐竹。成员们发现,看似简单的挑腐竹动作实则不易,豆浆温度高,竹条稍偏就难以平稳挑起。反复尝试后,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份手艺背后是无数日夜的打磨与坚持。工坊里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专注忙碌的身影,使得成员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自豪,也被这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深深打动。
传承展望: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此次探访让实践团成员满载而归,不仅见证了黄豆到腐竹的蜕变,领略了传统工艺之美,更被匠人们的赤忱与坚守所触动。实践团表示,将通过多元渠道传播此次见闻,让更多人了解龙门腐竹及其承载的传统工艺价值。同时也期盼张氏农家腐竹店能坚守环保与品质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助力龙门腐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这一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张氏农家腐竹店店主的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晓雯、戴维、张陈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陈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