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力升)非遗,是民族文化的 “活化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6月29号至7月3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客韵三葵行”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探索的热情,奔赴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区(扶大)园区,开启一场与非遗的深度对话。
▲图为扶大管委会组织委员、团委书记与该团队的合照
邂逅非遗,聆听传承的故事
实践伊始,团队拜访了梅州高新区扶大高管会。扶大管委会组织委员、团委书记杨瑜金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并详细介绍了梅州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客家非遗项目:兴宁舞龙与杯花舞以其灵动舞姿闻名,常在添丁赏灯等喜庆场合助兴;五华提线木偶戏艺人通过指尖操控木偶,演绎世间百态,技艺精湛;丰顺县的火龙表演是正月里的盛事,火龙腾飞寄托着民众的新年祈愿;梅县松口山歌被誉为“自古山歌松口出”,是客家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当地传承已久的迎神祭祀活动则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和缭绕的烟火,承载着深厚的民间信仰。
这些非遗,是时光馈赠的宝藏,却也面临传承断档的隐忧。守护非遗,刻不容缓!
▲图为该团队采访扶大管委会组织委员、团委书记的照片
非遗支教,播撒传承的种子
将非遗引入课堂,点燃孩童兴趣,是此次实践的重要环节。 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舞狮、扎染、剪纸和山歌等课程,走进扶大宪梓中心小学的课堂。
▲图组为该团队在扶大宪梓中心小学醒狮支教时的照片
▲图组为该团队在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扎染支教时的照片
在舞狮课上,队员们演示了基本的步法和神态,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模仿着狮子的摇头摆尾;扎染和剪纸课上,学生们亲手体验了传统工艺的神奇,看着素布在自己手中变幻出独特图案,普通的红纸剪出精美的纹样,脸上洋溢着惊奇与喜悦;山歌教唱环节,教室里回荡起稚嫩却认真的客家歌声。
▲图组为该团队在扶大宪梓中心小学醒狮支教时的照片
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和他们雀跃尝试的身影,团队成员们欣喜于,非遗在这里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此次行动也让队员们更加坚信:非遗传承,要让更多人看见!校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是让这些古老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关键所在。
青年担当,在传承的路上前行
▲图为该团队与扶大宪梓中心小学学生的合影
作为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队员们深知:非遗传承,这不仅是使命,更是源于内心的热爱。探访、支教、传播……队员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希望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融入生活。队员们热切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客家非遗,让古老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力升 江子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力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