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阮肖艳)暑期的热浪,挡不住探寻红色足迹的脚步。2025年7月5日,“将星启航”实践团走进七里坪镇马鞍石湾——刘昌毅将军故里。

图为七里坪镇马鞍石湾红字白墙标语

“刘昌毅将军故里 七里坪镇马鞍石湾欢迎您”,红字白墙的标语,是故里给实践团成员们的第一张“名片”。在走访数户人家后,“将星启航”实践团成员终于寻得刘昌毅将军的亲侄子刘爷爷。老人的热忱如盛夏骄阳般灼人,几番盛情相赠之下,实践团成员们各自收获了他亲手栽种的黄瓜。那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馈赠,更似将军家风里“清正纯粹”的滋味在舌尖流转。

图为刘昌毅将军的侄子(刘爷爷)给予团队成员黄瓜

通过采访刘昌毅将军的侄子刘爷爷,他讲到:刘昌毅将军7 岁就给地主当放牛娃,9 岁那年,命运更是连下 “狠手”,多位亲人被饥饿和苦难拖走,小小的他,过早扛起了生活与仇恨的双重重量。13 岁学手艺讨生活,却因看不惯不公世道,为乡亲出头反抗,被迫远走他乡……

此外,同样让人心碎的是他的父亲刘殿明烈士,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刘昌毅将军在逆境里咬着牙、攥着拳,把世道的不公,生生拧成抗争的动力。

图为刘昌毅将军的父亲(刘殿明)革命烈士证明书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将军“死而复生”的战斗故事。刘爷爷生动讲到1933年10月那场生死战,营长刘昌毅冲锋陷阵,重伤昏迷后被战友装入棺木,警卫员胡少荣手持刘昌毅心爱的 “勃朗宁” 手枪,说道:“这是营长最心爱的手枪,应该让他带上。” 谁能想到,当手枪置于刘昌毅手中,奇迹出现了 —— 他的手指微微颤动,竟“死而复生”! 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战役:中原突围、转战大别山…… 将军身上的伤疤,是战功最好的“勋章”。

图为刘爷爷讲述刘昌毅将军“死而复生”的战斗故事

将军的家风故事,满是触动。他育有六个儿女, 从孩子们懂事起,刘昌毅将军就反复叮嘱他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闯荡,绝不能因为父亲的身份而寻求特殊待遇。在将军看来,只有经历风雨的磨砺,才能真正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为刘昌毅将军家的族谱

在将军的言传身教下,六个儿女纷纷投身军队,选择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防事业。其中,三儿子刘晓琨在军旅生涯中更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一路拼搏,最终成为广西军区司令员。

图为刘昌毅将军的三儿子刘晓琨将军与刘爷爷儿子的合照

在马鞍石湾的一天,“将星启航”实践团成员触摸到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刘昌毅将军的故事,让成员们懂得:信仰的力量能冲破苦难,血性的担当可铸就辉煌,而红色基因,就在这样的探访与聆听中,悄然融入吾辈青年的青春血脉。

图为刘爷爷与“将星启航”实践团成员合影

这方浸润着英雄血泪的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引航灯。当“将星启航”实践团成员们带着这份滚烫的红色记忆踏上归途,便深知:传承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要让刘昌毅将军的信仰之光照亮脚下的路,让那份血性担当成为攻坚克难的铠甲。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作为青年学子,正是红色基因最鲜活的载体 —— 用知识赋能乡土,用创新激活传统,让马鞍石湾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燎原成势,让青春的力量与红色的血脉同频共振,书写属于吾辈青年的担当华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阮肖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肖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9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