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械化捕捞取代木帆船劳作,渔民号子这项承载着海洋文明与集体精神的国家级非遗,正面临“人走艺绝”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浙江财经大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学院赴舟山“寻号探渔韵,智传非遗声”实践服务团于6月23日抵达舟山开展了为期近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文化调研+AI赋能’双轨实践模式”,深入渔村码头、开展问卷调查、走访非遗博物馆、对话传承人——全方位聚焦渔民号子,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新的活力,续写时代新声。
实践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实践开始之前,实践团通过线上问卷对网络平台发起线上问卷调查,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青年对舟山渔民号子认知低、但有极大兴趣,推广等环节有待进行针对性优化。一位匿名填写者留言“我爷爷是渔民号子传承人,可他总说‘年轻人不爱听’,其实我们只是缺少走近它的理由”成为实践团的核心动力——用人工智能技术架桥,让传统与青年双向奔赴。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实践团把第一站定在了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员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鉴赏了馆内反映不同时代当地民间生活风俗与特色的器具和模型,深入了解了舟山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了舟山百姓与大海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随后,实践团走进定海古城去探寻渔文化、渔民号子与舟山百姓之间那紧密而牢固的联系。在走访的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这些古建筑和石雕不仅是舟山历史的见证,更是渔民号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舟山渔民的勤劳与勇敢,以及渔民号子在舟山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实践团在博物馆观看短片实践团参观定海古城
次日,实践团与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实践团携手,先后奔赴舟山博物馆与舟山城市展馆,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渔民号子展开深入调研。在“渔风民俗”展厅,成员们感悟到了渔民号子的伟大红色革命精神;在“渔民号子”专题展区,成员们聆听不同流派的号子原声,并通过展板图文了解号子歌词与渔船作业环节的对应关系;在舟山城市展馆,成员们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了“百年渔港”场景,感受号子在不同捕捞环节的实际应用。参观时实践团采访发现,参观者对渔民号子兴趣浓厚,多以学习探究想法观展,体现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主动认知与传承自觉,这为渔民号子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实践团参观舟山城市展馆
成员采访参观者
6月25日,实践团探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洪国壮先生的工作室。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洪老先生向实践团系统讲述了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他对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博物馆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号子历史与传承脉络的做法表示高度认可与支持,并强调:“青年是非遗传承的根脉。”实践团深入研讨,结合学院AI技术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方案:制作渔民号子音乐MV与动漫形象,旨在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数字载体推动非遗进校园。千年渔韵,正乘技术之翼,从“口口相传”的古老回响,飞向“数字永流传”的广阔未来。访谈尾声,洪老先生对实践团寄予殷殷厚望,期待与实践团共同见证这支AIMV的诞生,共享这份用创新守护的古老渔歌。
非遗传承人洪国壮先生
洪老获得的奖状
6月26日,实践团与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实践团相约在校园会面,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带着调研的收获与思考,双方聚焦“‘文化调研+AI赋能’双轨实践模式”,深入探讨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破解非遗“人走艺绝”的困境。实践团同步展示了由AIGC俱乐部制作的AI音乐MV实例,就该构想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案。交流结束后,双方共同走进海洋博物馆。成员们在观摩海洋生物标本与历代渔船模型的过程中,对渔民号子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份对海洋文化深厚根脉的感知,为本次“寻号探渔韵”的实践主题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
实践接近尾声时,服务团深入渔村访谈,了解到了村民对“渔民号子”的核心认知。尽管仍有部分号子队坚持传承,但村民普遍对前景深表忧虑。对于团队提出的AIGC音乐MV等数字化传播方式,村民认为这有助于吸引年轻人,为保存、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
实践团走访渔村居民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定海古城的民俗底蕴,到舟山博物馆的历史回响;从城市展馆的沉浸式数字画卷,到洪国壮先生的原生态传承再到与浙海大深厚的海洋文化溯源——短短数日,实践服务团完成了一次对国家级非遗“渔民号子”从历史根脉、现实挑战到未来传承的全景式探索。青年学子正以智慧守护文化根脉,用创新点燃传承薪火的探索与实践,正如那穿越时空的铿锵号子,必将久久回响,生生不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云峰 陈从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云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