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毕浩添)“不足10万人的新县,5.5万儿女血洒疆场。”烈士陵园英名墙下,讲解员的话语令实践队员肃起敬然。
2025年6月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大别山精神,周口师范学院“红脉永驻,旗指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鄂豫皖苏区腹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大思政课”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沃土,用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在指导老师齐宁与王慧的带领下于新县火车站站前集结。周口师范学院 王博文摄
“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新县竟然出了5.5万名将军,真的好厉害啊!”一名前来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研学的“小红星”满眼钦佩。“将军故居陈列的78件实物史料,件件都是忠诚信仰的教科书。”专业设备记录的影像,将成为团队“大别山精神”系列微团课的重要素材。指导老师齐宁指出:“革命文物承载的精神力量,正是新县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关键抓手。”
▲图为实践队员在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儿童进行采访调研。周口师范学院 王博文摄
“这双草鞋的每道裂痕都刻着信仰的深度。”队员时武博表示,“先烈在缺衣少食中坚守理想,这种精神正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团队走进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油灯摇曳的复原战壕前、在布满弹痕的红军草鞋展柜旁,队员们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系统梳理大别山革命火种孕育、红军队伍壮大的壮阔历程。
丁李湾古村落里,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倒映在南门水塘。返乡青年严明(化名)怀抱吉他弹唱的身影,成为新县“红绿相映”发展样态的生动注脚。曾扎根城市的他,去年将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宿,借政策东风让乡愁落地。近年来,新县致力于挖掘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唤醒乡村“沉睡资本”,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丁李湾村景区内的一位民宿经营者正在用吉他弹唱。周口师范学院 王博文摄
大别山南麓,新县田铺乡许家洼的青瓦土墙间,许世友将军故居静沐松风。正堂“忠孝两全”匾额下,磨穿的粗布军装与弹痕累累的行军水壶无声诉说将军“七任敢死队长”的铁血传奇。1928年将军跪别母亲“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烽火中践行誓言。今日故居内,10295枚像章拼成“全国山河一片红”地图,映照其赤胆忠心。这方热土,正以“补丁军装”的朴素、“鬼头大刀”的锋芒,铸就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团队依托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优势与融媒体创作积累,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可视化成果,累计创作系列微纪录片与沉浸式微团课10余期。“我们采用多机位同期声拍摄,让弹唱的吉他旋律与古村风声形成立体声场。” 剧组负责人徐鹏辉展示素材时介绍,团队通过蒙太奇手法将革命年代的耕作画面与当代民宿运营镜头交织,使微纪录片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为期四天的实践征程圆满收官,青年学子在大别山深处完成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站在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青年学子以铿锵誓言回应时代召唤,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在践行绿色发展中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毕浩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毕浩添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