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月1日建党节的晨光洒向宁波教育博物馆,宁波大学明烛行动小分队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沉浸式研学活动。从宁波帮乡贤的教育情怀到科举状元卷的古今思辨,再到王安石治鄞的千年回响,队员们在史料研读与场景体验中感悟甬城 “爱国兴教、务实担当” 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甬商聚力:赤心向党的教育情怀
7月1日建党节,展厅内的电子卷轴流淌着历史的墨香。当“立德树人”等题词墨迹与包玉刚、邵逸夫等宁波帮人士的助学影像重叠,红色基因有了具象载体。队员们在赵安中的故事前久久驻足——这位视宁大为“第四个儿子”的港商,将毕生积蓄投入学校建设,安中大楼便是他的心血见证。移步至邵逸夫图书馆的模型旁,47.5亿港币、6000个教育项目的数字令人屏息。不远处,曹光彪科技楼的故事则诠释着“商者报国”的跨界担当。而宁大二十余万校友反哺母校超3亿元的捐赠数据,更是宣告着“教育报国”理念已激荡为当下生生不息的时代浪潮,在一代代宁大人手中接力传递,铸就了这座学府坚实的根基与耀眼的荣光。
科举到高考:千年文脉的变与不变
7月2日,宁波教育博物馆的焦点汇聚于一份珍贵文物——咸丰二年状元章鋆的殿试闱墨卷。这份清代“高考满分答卷”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务实精神,与当代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高度契合。卷面上工整严谨的馆阁体墨迹,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古代士子对学识表达的严谨态度与极致追求。宁波深厚的文脉传承在新时代结出硕果,32名宁波学子在今年成功入围清华北大“强基计划”,这一当代顶尖人才选拔的佳绩,与章鋆“连中三元”的辉煌历史遥相呼应。变化的是选拔形式和时代舞台,不变的是宁波人勤学精进、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这份状元卷,不仅记录着个人的荣光,更是解读甬城千年崇文重教、务实创新基因的生动材料,激励当代学子续写新的篇章。
治鄞千日:王安石智慧的时代回响
7月3日,时空切换到北宋鄞县。循着《鄞县经游记》的记载,队员们重走王安石治水路:鸡山监工、石湫观潮、景德寺动员乡民。十万民工整治东钱湖的浩大场景,在讲解中复活为“茭葑变万金湖”的生态奇迹。“贷谷于民”的模式,谏阻禁盐的措施,更让队员们看到一位地方官“以民为本”的担当,跨越千年仍具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唐代孔庙化作鄞县首所官学,“庆历五先生”开坛授业,甬城文脉自此燎原。以王安石命名的堤塘岭阁静立如初,诉说“来一千天,影响一万年”的永恒重量。
让历史照亮青春征程
三日研学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甬城教育千年文脉的探索之门。从宁波帮的助学义举到状元卷的经世智慧,再到王安石治鄞的民生实践,历史的刻度与青春的足迹在此重叠。当队员们走出博物馆之时,那些藏在史料里的精神基因已悄然融入血脉。这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向未来的启程。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芳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芳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