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玉 曹佳伟)7月3日,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诗路薪火”红色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开展“三讲一悟”模式的思政课堂。

行业专家实例讲事理:解码红色诗词中的历史精神

抵达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后,讲解员朱丹在纪念馆内为学生现场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于都留下的红色诗词创作故事,结合历史细节,从哲学、政治、历史和战略思想四个角度解析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斗争智慧,让学生透过文字触摸革命精神的厚重底色。

图为实践队员在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向讲解员提问。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玉 摄

专业教师实景讲学理:鉴赏红色诗词的艺术价值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家秀老师为学生带来精彩的《七律·长征》课堂。她指出:“从韵律看,《七律·长征》写的是现代事,用的体裁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格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8句,每句7字。两句一联,中间两联严格对仗。要求韵律严谨,第二、四、六、八句尾字韵脚一致。在语言风格上,整首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蕴含着深厚情感,“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刘家秀的讲解让学生们对经典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文学视角感悟到革命诗词的独特魅力,让经典诗词从思政素材升华为文化滋养。

图为实践队员在于都的革命先辈旧居听课。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玉 摄

思政教师实话讲哲理:阐释红色诗词中蕴含的理想信念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广福老师以“诗词中的理想信念”为主题讲授思政课,以《七律·长征》等红色诗词为例,谈到“革命者是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的追求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正是真理力量照亮了革命道路。”王广福引导学生将诗词中蕴含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向着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实现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

图为实践队员在于都的革命先辈故居讨论交流。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曹佳伟 摄

青年学生悟真理:在诵读实践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在“红色诗词诵读会”环节,学生们集体朗诵《七律·长征》,以抑扬顿挫的语调传递革命豪情。随后的小组讨论中,实践队员曹佳伟分享感悟:“当站在‘长征渡口’的石碑前诵读诗词,突然理解了‘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深意,长征精神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下于都人接力传承的火把。他们守着红色初心,把对红军的深情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干劲。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让我明白:人民永远是党和军队最坚实的后盾,这份鱼水深情,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在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合影留念。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曹佳伟 摄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成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既彰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育人特色,又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苏区精神入脑入心,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赓续、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玉 曹佳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校园文学
2025-02-15
校园文学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