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湘乡市东山社区、老党员家中及东台中学,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分层调研、课堂实践与代际对话等多种方式,既聚焦社区语言使用现状,又以教育实践推动普通话普及,让国家通用语言在基层落地生根,同时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
分层调研:触摸社区语言生态的温度
6月28日,在东山社区,实践团采用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的调研模式。针对不同年龄层居民设计差异化问卷:向青少年询问“普通话在校园学习中的使用频率”“是否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等问题;对中老年人侧重“工作场景中语言切换习惯”“向子女传授方言的意愿”“记忆中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变迁”等问题。72岁的王爷爷在访谈中回忆:“以前队里开会都讲方言,现在给孙子讲故事时,他总说‘爷爷说普通话我才听得懂’。”两者的转变,正折射出代际关系语言交流中的现实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山社区发放问卷 刘娜摄)
代际对话:在语言传承中看见文化根脉
7月1日,团队成员深入壶天村、双坪村等村进行语言国情调查,并对多位老党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与老党员的深度访谈中,实践团发现语言变迁与时代记忆紧密相连。老党员周爷爷讲述:“当年在工地上,各地方言混杂,最后大家都学着说‘工地普通话’,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些口述历史材料被团队整理成“语言变迁中的红色记忆”访谈录,成为推普实践的鲜活素材。
课堂实践:让推普教育与方言传承同行
7月2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东台中学课堂,以“方言里的乡愁与普通话的桥梁”为主题开展互动教学。在开展一堂生动的普通话语湘乡方言的讲解后,通过“湘乡方言传话筒小游戏”用方言进行流行歌曲接力,在激发学生对乡音的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体会方言背后的文化寓意。一名学生在课后反馈中写道:“原来普通话可以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方言里也藏着爷爷辈的生活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台中学与学生合影 卢佳怡摄)
“推普不是取代方言,而是在‘通语’与‘乡音’之间搭建桥梁。”调研组成员刘婷婷表示,团队后续将结合调研数据,向当地社区提出方言保护与推普示范的双面方案,让语言既能成为沟通的工具,又能作为文化的载体。从社区问卷到校园课堂,湖南一师学子用脚步丈量语言传承的热土,让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守护在乡村振兴的图景中共生共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梦媛 姜圣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圣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