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近日,南京艺术学院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经过精心筹备、深入学习,特别推出“文物进校园”系列主题课。课程旨在通过实物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学习乐趣,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每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在互动与体验中,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文物进课堂”主题系列课在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开讲,首课为《古建中的民俗艺术及古建保护》,以山西民居古建为主体,围绕“古建结构”、“木雕砖雕”、“古建保护”及“文物修复师的一天”四大方面进行教学活动。
图为南艺研支团成员介绍课程概况及课程重点
课堂中,学生们上台领取的该课程的教学材料为清代至民国期间的木雕建筑构件及门窗花板,展示了山西、陕西、浙江三个地域不同的风格木雕作品,学生们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对比三个地区在雕刻手法和整体风格差异。
图为学生们上台领取教学材料并积极讨论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 “文物进课堂”主题系列课第二课为《开物——千年中华风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原文化”、“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亚洲贸易”三大切入点展开,将各地区文物的时代工艺、风格特点以实物、图片及视频的方式具象化展示在学生眼前。
图为南艺研支团成员介绍课程概况及课程重点
图为课堂上用到的部分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特展藏品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 “文物进课堂”主题系列课第三课为《器以载道——中华骨制品的文明密码与精神演变》,课程围绕“骨制品的起源与发展”、“商周时期的占卜祭祀文化”及“骨制品的用途”展开。
图为南艺研支团成员介绍课程概况及课程重点
课堂上,南艺研支团成员利用北魏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骨器,展示中原骨文化品种的丰富性。
图为部分教学材料
图为学生们观察并积极讨论
在“文物进课堂”主题系列课中,南艺研支团成员通过与文博工作者合作,为学生们具体讲解各类文物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修复方法,确保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相关问题,南艺研支团成员为学生们进行一一解答。通过“文物进课堂”系列主题课,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及文物修复者工作中所需的细致与耐心,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博工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勃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勃峣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