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6日讯 (通讯员 李丽琦)教育,国之基石,托举起民族的未来;乡村教育,则是连接城乡、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纽带,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广西师范大学“瑶乡师心”寻访队怀揣热忱,于2025年1月19日至2月15日踏入富川瑶乡。他们与乡村一线教师倾心交谈,聆听背后故事,去触摸乡村教育最真实的温度,挖掘蓬勃力量,探寻乡村教育发展的深层密码。
教育初心:源于热爱与责任的选择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实践团队发现,每位老师选择教育事业都有着独特的缘由,但热爱与责任是他们共同的出发点。
何宪生老师回想起自己的从教经历,感慨万千。那是 1981 年,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贫困的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尽管中考成绩优异,却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继续追求大学梦。师范院校提供的生活补贴和跳出农门的机会,让他踏上了教育之路。“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多,上大学的费用难以承受,而师范的待遇在那时很不错,能减轻家庭负担。” 何宪生老师说道。尽管最初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现实考量,但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却愈发深厚。
而刘丽芳老师则是受高中英语老师的影响,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上课生动有趣,让我爱上了英语,也憧憬着有一天能像她一样,把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 怀着这样的梦想,刘丽芳在大学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教师。
王桂芳老师成长于教师家庭,教师这个职业对她来说既熟悉又亲切。“从小在校园里长大,对教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且我觉得教师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能影响学生的成长。” 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方向,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这些老师虽然选择教育事业的契机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与何宪生老师合影
教学变革:在创新中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实践团队了解到,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
何昆生老师从事数学教学近二十八年,见证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从最初的粉笔板书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他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给教育带来的便利。“以前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现在有了希沃白板等多媒体工具,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何昆生老师说道。然而,他也坦言,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自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对一些新软件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薛海英老师则分享了直播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直播教学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薛海英老师表示,在直播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但她也指出,直播教学中师生互动相对困难,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王桂芳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经常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比如在讲解天气变化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王桂芳老师说道。
这些老师在教学变革中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与何先生老师合影
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
何宪生老师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态度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学习很主动,一点就通;而有些学生则比较懒惰,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针对这种情况,何宪生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刘丽芳老师也有着类似的体会。她教过普通班和重点班,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上存在很大差异。“在普通班,我会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重点班,则会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刘丽芳老师说道。
王桂芳老师作为直播班班主任,面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各异的情况,采取了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我会在课后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心理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引导。” 王桂芳老师说,对于一些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她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老师们通过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薛海英老师合影
教育挑战:在困境中坚守与前行
在访谈中,老师们也谈到了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难。
何宪生老师指出,现在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今年全镇一年级新生只有 204 个,相比去年大幅下降。” 学生数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他还提到,乡村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困难,年轻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短缺。
何昆生老师则认为,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他希望能够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刘丽芳老师提到,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过度关注成绩也是乡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厌学情绪;而家长过于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 她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
面对这些挑战,老师们并没有退缩,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图为团队成员与王桂芳老师进行交流
广西师范大学“瑶乡师心”寻访队的脚步,踏入富川瑶乡的土地,与五位乡村教师深入交流。这五位教师的故事,不过是中国乡村教育宏大叙事里的寥寥数笔,却是无数乡村教育者默默耕耘的生动注脚。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乡村教师的付出,更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同行。乡村教育这片广阔天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煜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煜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