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蒋昕言、彭文婷) 2025年7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破壁共生”团队前往崇左市沿山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探索沿山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治理创新与民族共融的有效途径。
党建引领:从机制创新看治理温度
团队首先聚焦社区党建工作,了解沿山社区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筑牢治理根基。针对沿山社区多村屯、多民族混居、公共服务不健全的实际情况,沿山社区对基层党建网格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转变,以往是群众上门寻求服务,如今“一网一会四支队伍”,32名党员主动分片包户上门提供服务,将定点宣传转为流动宣传,与扶贫、创卫网格联动,不仅解决了就业、医疗等民生难题,还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几年来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9%以上。党员主动靠前服务,让群众的情感距离不断拉近。
在木排屯、那渠屯的党群活动中心,“红色阵地”功能持续彰显。每月“固定党日+”活动中,党员志愿者为各族居民提供教育、法律等服务,“党员进社区”“送温暖访民情”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在党群活动中心的右边有一个初心亭,初心亭有对联“法是春风梳万物,德如化雨润千家”。社区韦书记介绍,初心亭每周都有一至二次‘民情恳谈会’,各族群众坐在一起聊诉求,排污管网改造、垃圾投放点增设等民生问题,都在亭子里商量着解决的。调研所见让团队深切体会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其核心在于将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
图为初心亭照片 学生云报通讯员 蒋昕言 供图
空间共融:从环境变迁见邻里温情
走访社区时,调研团队注意到沿山社区通过空间环境优化多民族居住环境的积极实践。从韦书记的介绍中得知:社区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开展“义诊““义剪”“义修”等活动,及时调解邻里纠纷,成立了小区业委会,这些举措旨在推动多民族和谐混合居住。此前,老旧小区内涝问题突出,引发各族居民不满,社区通过党建协调住建部门,仅用半个月便完成了小区管网改造,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今,社区卫生死角已全面清理,垃圾屋投放点分布合理,居住环境的改善,邻里互帮互助风气浓厚,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法治保障方面,社区依托“平安江州”平台,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利用各种会议,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稳定的环境与宜居的空间相互支撑,为多民族邻里间的信任与互助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的共融正在悄然促进心灵的相通。
图为沿山社区活动宣传栏 学生云报通讯员 彭文婷 供图
文化互嵌:从多元交融见精神共鸣
文化是民族共融的纽带,沿山社区将文化互嵌作为凝聚人心的重要路径,这在调研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沿山社区以“壮族三月三”“十月十丰收节”等民族节日为载体,开展歌圩对歌、党史宣讲、双语学习等活动。韦书记在访谈中提到:“去年‘三月三’,那渠屯的壮族山歌、瑶族长鼓舞和汉族快板同台上演,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包粽子,氛围特别热烈。”
“红石榴书屋”是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该书屋以“红石榴”为标识,藏书丰富多样,既包含《论语》《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著作,也收录了《壮族通史》《瑶族过山榜》等民族典籍。韦书记介绍,社区会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促进各族居民在交流中探寻文化共通之处,像瑶族老人用山歌传唱党史、汉族教师讲解《布洛陀经诗》这样的场景,在分享会上时常出现,让文化交流更具意义。
图为红石榴书屋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彭文婷 供图
如今,沿山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党员网格员主动服务群众,“红色阵地”功能彰显,化解矛盾纠纷成效显著;优化空间环境,推动多民族共融;以民族节日和“红石榴书屋”促进文化互嵌,凝聚精神共识,荣获“四星级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那渠屯获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屯”。此次调研为边疆多民族社区治理提供了参考,团队后续将深入分析边境多民族地区党建模式的可复制性,对比其他类似社区实践,总结共性规律与差异策略,同时跟踪其发展动态,关注互嵌式治理中的新情况,为相关社区发展提供针对性研究成果。
图为团队成员与社区工作成员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蒋昕言 供图
撰文 | 蒋昕言 彭文婷
图片 | 蒋昕言 彭文婷
审核 | 彭文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昕言 彭文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文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