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至1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桑榆照晚队实践团队返回家乡,聚焦“儿童阅读需求”、“方言在乡村代际中的影响”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等实践主题,在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行动践行青春誓言,用青春力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陈同学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开展实践,与多户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交流。他了解到在大部分家庭中都是孩子自主阅读书籍,并发现喜欢阅读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善于交谈,他们善于表达自己,乐于与人交流,展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反,很少阅读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内向,从中可以得出阅读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这一初步结论。
李同学在重庆市潼南区纪念碑社区开展关于儿童阅读需求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多个维度,据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对阅读持积极态度,其中选择“比较喜欢”(34%)和“非常喜欢”(31%)的人数合计占比达到65%,这表明大部分人群愿意在阅读上投入时间。有38%的受访者每周阅读时长选的是“2—3小时”,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占比最大,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阅读时长。因此,建议政府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家庭制定灵活的阅读计划,社区组织多元的阅读活动,来鼓励儿童增加每周的阅读时间。
在调查了年轻群体的阅读行为模式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现状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活主题与精神需求倾向。阅读行为反映出年轻人对知识的探索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则围绕着情感慰藉、社交互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精准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独特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体验。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剖析这些需求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李同学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南坛社区开展关于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在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现状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和服务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调查内容涵盖了老年人的基本家庭信息、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生活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结果显示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面临孤独感的突出、情感交流的缺乏等问题。许多老年人因子女工作繁忙,独自居住,日常交流对象有限,长时间缺乏情感互动,导致孤独感日益加深。这种精神上的空虚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整体而言,老年人群体在精神文化层面有着多样且迫切的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数据显示,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仍有一些老人在基本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压力。老年人对精神养老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仅有部分老年人通过自我排解或向家人倾诉来解决生活中的苦闷。正因如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关注,特别是在提高其对精神养老的认识、丰富社交活动及加强相关方面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
阅读是青少年思想进步的保障,陪伴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障,而方言就是地方文化传承的保障。“以下是‘方言对当代沟通的影响’的调研结果”
陈同学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开展的官员方言对乡村代际沟通的影响都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探究方言对乡村代际沟通的影响,重点关注老人与儿童之间的方言交流情况。调查显示,尽管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了沟通障碍,但方言仍是连接老一辈与儿童的重要桥梁,在增进家庭关系和促进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方言使用带来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沟通障碍。多数受访者(94.83%)认为儿童学习方言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显示出方言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尽管存在沟通障碍,但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表达了教或学方言的意愿,表明方言保护与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体而言,方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家庭关系和传承乡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在家庭中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减少沟通障碍,但方言仍具有重大作用,这一结果也为乡村社区的语言教育和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次系列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多元化,完善老年群体服务体系的迫切性;看到了方言在乡村代际沟通中有着双刃剑影响,如何有效传承及合理运用方言,是方言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时间少、不科学,发现他们不仅仅是缺少阅读资源,更多的是阅读过程中陪伴及引导。这些问题紧密相连,共同指向社会的公平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些问题,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文/张添浩 图/彭启弘/李艳娇/王冉)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