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两巷灰塑现状洞察:保护困境与破局之策

大学生云报南宁1月18日讯(通讯员何江瑜 冉旭东 范雨蕾)在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5年1月7日至9日,广西师范大学“Grey Doll”灰塑调研团队抵达南宁的三街两巷,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灰塑的保护现状及改进措施,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2025年1月7日,实践团队按照计划来到三街两巷的城隍庙。城隍庙作为当地重要的历史建筑,灰塑分布在庙宇的屋顶、墙壁等位置,题材丰富,有寓意吉祥的瑞兽、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精美的花卉图案。经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观察,城隍庙的灰塑整体保存状况良好,色彩虽历经岁月洗礼略显黯淡,但大部分造型完整,细节清晰可见。据团队成员了解,当地相关部门对城隍庙的灰塑保护工作较为重视,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相关部门会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与维护,依据传统修复工艺,对褪色或损坏的的灰塑进行修补和上色,使其尽可能恢复原貌。这种相对完善的保护措施,使得城隍庙的灰塑成为当地灰塑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图为城隍庙的灰塑。胡润元 供图

离开城隍庙后,实践团队来到新会书院。新会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书院建筑上的灰塑却呈现出与城隍庙截然不同的景象。团队成员发现,新会书院的灰塑普遍存在陈旧的问题。部分灰塑出现了明显的褪色现象,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灰暗,图案的辨识度降低。而且,不少地方有剥落、破损的情况,一些较小的装饰部件甚至已经缺失。在书院的角落,有一处灰塑由于长期遭受雨水侵蚀,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坍塌,露出内部的骨架结构。图为新会书院的灰塑。胡润元 供图

之后,实践团队来到粤东会馆。粤东会馆的灰塑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失修状况。与城隍庙相比,粤东会馆的灰塑陈旧感更为突出。会馆大门上方的灰塑,多处出现裂缝,仿佛随时可能掉落。墙壁上的灰塑,因长期风吹日晒,表面变得粗糙,部分已经开始粉化。在会馆的后院,一些灰塑因无人问津,几乎被杂物掩埋。图为粤东会馆的灰塑。胡润元 供图

实践团队在走访过程中,还与周边的居民和游客进行了交流并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灰塑这一传统建筑工艺,且对于灰塑具体的保护情况和改进措施了解甚少。一位当地居民表示,自己从小就看到这些灰塑,一直觉得它们很漂亮,但不知道该由谁来负责保护,也不清楚这些灰塑是否面临危险。

为进一步探究灰塑保护现状背后的原因,实践团队前往当地文化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资金不足是灰塑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灰塑修复工作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从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到聘请专业的修复工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然而,地方财政有限,能够分配到灰塑保护上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此外,专业灰塑修复人才的稀缺也是制约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灰塑制作工艺复杂,从最初的塑形到最后的上色,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一名合格的灰塑修复人才,不仅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而且过程艰苦,导致愿意投身这一领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当地在灰塑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除了对城隍庙等重点建筑的灰塑进行重点保护外,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广灰塑文化。例如,在当地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灰塑艺人到学校为学生们讲解灰塑知识,传授简单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利用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场合,展示灰塑作品,提高民众对灰塑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此外,当地还尝试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灰塑文化产品的开发,期望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灰塑保护筹集更多资金。

广西师范大学“Grey Doll”灰塑调研团队在结束三天的调研后,收获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团队表示,将基于此次调研成果,进一步深入分析,为灰塑的保护与改进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助力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于城隍庙门口合照。胡润元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彭子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