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珠绣曾是女子指尖的浪漫,一针一线里都是对生活的期许。在新年伊始的1月7日至1月9日,闽江学院“珠华流彩·绣艺传承”—电商赋能厦门珠绣非遗传承实践队奔赴厦门鼓浪屿,开启一段镌刻着文化印记的旅程,只为将隐匿于岁月深处的珠绣文化,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街头递梦:传单开启珠绣初印象1月7日,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鼓浪屿的石板路上,晕出一片金黄。实践队的身影出现在街头巷尾,怀揣着传播珠绣文化的热望,他们手中的传单宛如一把把开启古老技艺大门的钥匙。这些传单设计独具匠心,纸质泛着淡淡的哑光,边缘裁切得整整齐齐,正面印着的珠绣图案,仿若被赋予了生命。队员们步伐轻盈,眼神里透着诚挚,将传单递向每一个路人。宣传册内页排版精巧,文字解说简洁而灵动,从珠绣在闽南民俗里最初的身影,到传统婚服上寓意吉祥的珠绣装饰,都娓娓道来。
图为游客正在浏览珠绣宣传手册。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王馨儿 摄
工坊织梦:大师领路触摸珠绣真章当次日的曙光穿透薄雾,实践队踏入了珠绣文化艺术大师的工作室,宛如掉进了一个珠光宝气的梦幻之境。工作室的墙壁上,大幅的珠绣挂画气势恢宏,一幅描绘着滕王阁盛景的作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皆用大小不一的珠子精准还原,阳光透窗而入,折射出璀璨光芒,晃得人睁不开眼。工作室老师手里的绣针像是有魔力一般,只见他拈起一颗米粒般大小的琉璃珠,轻穿入针,手腕微微一抖,针便精准落入绣布,再轻轻一提,一个精致的锁边针法就完成了。队员们围在四周认真的学习,他们学着大师的样子,从一开始的略显笨拙到后面得心应手,终于,一幅珠绣初现雏形,粉黄珠子绣成的花瓣娇俏可爱,虽不完美,却透着质朴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制作珠绣作品。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石贝兮 摄
问卷探梦:街头问询集思珠绣前路1月9日,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轻拂鼓浪屿的每一寸角落。实践队带着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启新一轮的探寻。问卷的问题分量十足,从大众对珠绣的了解程度,到对珠绣可以走进大众视野的期待,层层深入。一位妆容精致的职场女性接过问卷,她思索片刻后认真作答,还跟队员分享她对珠绣做成时尚配饰的畅想,觉得若是搭配简约的职业装,定能成为吸睛亮点。
图为鼓浪屿上的游客正在填写问卷。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王馨儿 摄
座谈逐梦:传承人口中聆听珠绣新程午后时分,珠绣传承人的座谈会拉开帷幕。会场布置得温馨而质朴,木质桌椅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传承人和实践队员们围坐在桌前,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却明亮炽热。她缓缓开口,说起往昔岁月里,邻里姑娘们围坐一堂,在昏黄灯光下绣珠的场景,笑声、针线穿梭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又谈及当下,原料成本攀升、传承人手不足等难题,眉头紧锁,满是忧虑。 队员们聆听的同时也在心底暗暗谋划,如何利用电商平台为珠绣打开销路,怎样设计更有趣味的体验课程吸引年轻人,要用何种创意营销让珠绣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参加座谈会。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王馨儿 摄
在这三天里,鼓浪屿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阵海风,都见证了这份对珠绣非遗传承的赤诚心意。珠绣,这一承载着闽南往昔风华与匠人心血的技艺,不应被岁月尘封,它值得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实践队深知,每一次递出的传单、每一回穿针引线的尝试、每一份认真填写的问卷、每一场真诚交流的座谈,都是在为珠绣文化编织一张传播之网,让更多人感知它的魅力,参与它的传承,让这份指尖上的艺术瑰宝跨越时间的鸿沟,融入当下生活的脉络,在未来岁月里,持续绽放独属于它的璀璨光芒。
通讯员 林丹喆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