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烟台研究院“侬遇尺坎”小队八名成员在文经学院辅导员马恺悦带领下走进尺坎村,开始为期一周的半农半研社会实践。

这场以艾维农场为依托,以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村庄发展为重点,以“半农半研”为活动模式的社会实践是依托烟台研究院文经学院教工党支部发起的基层党建项目“红桥计划”,以一种新的形态——“半农半研”,深入艾维农园、扎根乡村、发挥专长,了解新型农业的发展,更积极地与社会保持联系。

据悉,“半农”始于农业,侬遇尺坎小队成员们亲身参与农事劳作。清晨,小队成员们整装待发,直奔五号大棚,两两一组,完成好分工后,拿着各自的修剪工具和清扫设备,迅速进入劳作状态。一边是修剪曼陀罗的成员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细心地修剪多余的枝叶;另一边清理酢浆草的成员们也忙得热火朝天。

下午,他们用农园栽种的食材做好午饭,恢复体力后前往棚内清理垃圾,将上午修剪的枝条,种植床里的枯枝落叶和其他杂物全部清扫干净。就在这个时刻,池里的鱼群闻着鱼食味追过来了,负责喂鱼的成员按照此前预定的投喂标准将鱼食撒入池里,观察鱼群反应,即时调整投喂量。与此同时检查鱼池边缘清理残留杂物。其他成员们则爬上梯子采摘甜美的木瓜,或钻进茂密的藤条丛里采摘小番茄,深入地头摘取包菜……

劳作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队长欧阳雨芊表示:“每天的劳作虽然看似重复,却细微之处蕴藏着新的体验和感受。正是这种细腻的变化,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丰富而充实。”

在成员王子涵看来:“成长的机会就存在于此,自找苦吃,其实做下来也没那么苦,相反还蕴含无穷乐趣,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勇猛而精进,去慢慢读懂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

短短一周的实践,队员们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他们知道,深入田间地头方能收获成就与喜悦,才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农业的珍贵,更能坚定新时代青年服务三农,挺膺担当的决心。

“半研”不止于农业。实践队员们都深刻了解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尺坎村为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点,为农业发展“解剖麻雀”以小见大。

玉林店镇尺坎村村委会座谈会上,小队成员们针对村庄现状与党支部书记孔庆春展开对话,得知了尺坎村村名的由来及历史变迁,并就当前村庄正在经历的合村并居和村史编写工作有了深入了解,并从土地性质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对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作了调研。

艾维农园会议室里,小队全体成员与农园负责人赵路明开展了一场近三小时的深夜座谈会,对鱼菜共生和气雾栽培技术进行了研讨,探讨艾维农园未来发展的规划。

汇泉果业苹果基地里,小队成员们与果园负责人王厚臣了解到苹果基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卡脖子”难关,目前苹果基地仍介于“粗放农业”与高端农业之间,未来方向需要更多的以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谋发展。泰运蓝莓大棚里,他们围绕产业发展、未来规划展开对话,指明延长产业链,开拓新产品,推广新服务的发展方向。

参观村庄的过程中,小队成员牢记“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地与村民们进行沟通交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对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村庄发展的认识与看法。

通过与村内三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座谈和与村民的问卷调查,成员们了解了尺坎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历史、现状、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总结发展经验,探析制约因素,了解发展需求,并尝试提出发展建议。

他们说,半农半研是“简朴的生活”和“充实的使命”相结合,如果说调研是为了“看见”三农,那么劳作是为了“走进”三农,两者缺一不可,并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侬遇尺坎社会实践小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新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658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