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4日讯(通讯员 李春雪) 2024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调查研究团队”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南麓江宁区古里街道,周昉村东面的回子山上的郑和墓进行实践调研。团队成员通过《上江两县志》《江宁县志》《金陵物产风土志》等传世文献与郑和墓相互印证,在实践过程中感悟航海家郑和的丰功伟业。

图为郑和墓入口处 李春雪摄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大约出生于洪武四年(1371)。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称“三保太监”。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开始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郑和除了具有卓越的才能和良好的品格,经过了朱棣早期的重重考验成为朱棣亲信之外,朱棣选择郑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郑和的出身,郑和是一个回族,且是一个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西方诸国大多信奉佛教或者伊斯兰教,恰好郑和熟悉西方各国的情况、有相同的信仰,因此派郑和为正使下西洋无疑为最合适的人选。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图为《重修郑和墓碑记》 李春雪摄

有清一朝邑人所熟知,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修《江宁县志》卷五《陵墓》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郑和家谱首序》亦云郑和“归葬牛首山”。著名学者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土志》一书中记曰:“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植红豆树一株,干叶作碧绿色,结实如红豆,予幼时犹及见之,今俱濯濯然矣。”陈作霖既确知郑和墓址,可证其墓之在牛首山麓, 早已是一处流传有绪的古迹。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郑和墓却渐渐湮废不为人知。

朱鉴秋《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 (1904—2003) 史迹文物·郑和墓部分记载,对今郑和墓较早的论述是王引《郑和墓》。后来的专访记录述及王引于1959年闻乡人述及离祖堂山不远的牛首山有一马回回墓,遂前往考查。墓葬在牛首山南麓, 地属谷里公社周昉村。山麓墓地,杂草丛生,地面文物业已荡然无存。墓园规制宏大,墓圹呈马蹄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周围由砖石堆砌。土质坟墓有三,高约3米。据乡人言,该墓被称为“马回回坟”。原来墓地有墓碑、石刻等,早已被毁。距墓葬正北千余米处,有一处只有17户人家的小村庄“郑家冲”。村里人都姓郑,村人称牛首山为“回子山”,称此墓为“马回回坟”。虽然村人都姓郑,但却不是郑和的后代,只是世代为马回回坟的守坟户,即南京人俗称的坟亲家。因此,初步判断该墓很可能是郑和墓。后查阅《上江两县志》《江宁县志》《金陵物产风土志》等,“确定”判断正确,而后提出报告,称在江宁牛首山南麓,谷里公社周昉村发现了郑和墓。该文收于1964年《江宁文物简志》之中。该墓1979年以后得到有关文物部门的鉴定。1981年南京市文管会与江宁县文教局又组织了实地考察, 并由南京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郑和之墓 李春雪摄

综合地方文献载录、实地调查以及郑和后人的口碑传说,对位于南京江宁县谷里乡的这处郑和墓,大致可得出如下一些认识。

首先是墓葬方位。近数十年来,南京近郊发现了十余座明代宦官墓,有意味的是,这些宦官墓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分布于南京南郊雨花台区及其西南与江宁县交界的区域范围内。在为多数人认可的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的附近就集中埋葬了不少宦官,其级别较高者如宣德改元作南京守备、地位与郑和相埒的内官监太监罗智墓,就位于牛首山东北麓的雨花台区铁心桥杨家坟;级别稍低的如内官监太监兼掌库事杨云,亦葬于牛首山稍北的雨花台区铁心桥镇尹西村。留居南都的宦官皆卜南郊牛首山一带为寿藏,可证该地实为明代宦官的一处公共墓地,郑和作为中官的一员,也不大可能脱离这一近于制度性的聚葬规律而别营葬所.

其次是墓葬规制。根据当地民众的口碑资料,大致可以复原牛首山南麓郑和墓的神道组合情况,即:以横跨自然河流的单拱小桥为起点,依次为牌坊、神道碑、华表、石兽( 包括马、羊、虎) 、石人、享殿。

最后是封土。应该说,这是符合明代工部奉敕营圹的程式的。从神道碑座距封土约50余米的距离来看,郑和墓神道长度至多不会超过70米,还是存在着逾礼越制之嫌的。按明代制度,太监品秩最高为四品,据洪武年间所定坟茔之制:“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 坟高二丈, 四周坟墙高一丈, 文武各一, 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二品石人二, 文武各一, 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也就是说,如果百姓口碑资料属实,郑和墓至少已达到了二品官员的品秩。不过明朝自永乐帝后,宦官多擅权逾制,表现在葬仪上同样如此。

郑和贵为南都守备太监,且有下西洋之奇功,在墓葬营制上存在逾越礼制现象,或亦有因功高特准的可能。

郑和墓于198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580周年前夕,文物部门按穆斯林葬仪的习惯和风格,对郑和墓进行了修整。故今日为人们所熟知的郑和墓,再也不是为野草包围的荒冢,而是整修一新的墓园。展露于两排苍松之间的神道显得庄严肃穆,神道尽头是青石料铺砌的石阶和平台,每走完7级台阶便到达一个平台,可以歇脚览景,这样共有28级石阶和4座平台。设计者的意图是:7级石阶象征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4座平台寓示七下西洋造访过的40多个国家,28级台阶则象征郑和航海28年。构思直白,似乎将郑和的航海经历全都浓缩到神道之中了。

平台顶部原封土所在,现已改建成与扬州普哈丁墓结构造型相同的伊斯兰风格的石椁,其下部两侧雕刻有云水图案,上部饰缠枝蔓藤,再刻画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郑和舟师仍在云天碧水间踏浪而行,将泱泱大国的风范远播至和平的彼岸。2005年初,为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又拨款重修郑和墓。

作为中国明代早期的大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推动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对于当时以及后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国家之间的人员及商贸往来、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深渊的意义。

作为郑和重要遗迹之一的郑和墓,不仅纪念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承载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对继续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大的帮助。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春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27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