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余乐晴 刘念 )在炎炎夏日的炽热阳光下,一股青春热潮正悄然涌动,它不仅点燃了乡村的活力,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7月15日至16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通过云上阳光公益基金会微信视频号平台,开展了五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之我为家乡代言”系列直播,将丹阳这片土地上丰饶的物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全国观众。

五场直播吸引了超过三千名观众的在线参与,点赞数高达十五万,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为丹阳的农产品和文化旅游打开了新的宣传窗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助“农”篇

  团队成员深入金丹阳酒厂开展实地调研

实践队在直播启动前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通过云上阳光公益基金会与各农产品商家成功对接,深入一线调研,全面了解农产品特色、产地文化以及市场需求并就直播的核心内容、展现形式及预期成效达成了共识,构建了坚实的合作纽带。并且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针对观众的兴趣点与需求,精心策划了直播脚本与话术。他们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力求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让农产品故事跃然屏上。

同时,实践队也针对不同的产品特色分别设计了精美的预热海报,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与互动。在扩大宣传范围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潜在观众关注直播活动,为直播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滋补丰洛,“甲”味无穷—养生一步到“胃”

“醋”动味蕾,香飘千年—日升月恒之优选

“菌”临天下,健康为您—标杆食用菌来袭

米香飘“桂”,古法精酿—千年工艺酿米酒

助“残”篇

“匠心独运,单手编织‘梦想之网’新史诗”,非遗传承人杨小辉老师携手团队成员刘念,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编织”直播活动。刘念以饱满的热情引领大家走进杨老师的编织世界,一个仅凭单手便能织就斑斓梦想、温暖无数心灵的奇迹之地。

随着直播的深入,镜头转向了杨老师灵巧的单手,只见她在色彩斑斓的丝线间穿梭,灵活自如。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杨老师在现场进行了基础编织技巧的教学。她耐心细致地演示每一个步骤,从选材、起针到编织、收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呈现。

“编”入真情,“织”起关爱——手工编织助残

在交流互动环节,两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受邀分享了她们在杨小辉老师引导下的转变故事,从最初的迷茫与困惑,到如今以乐观的态度,通过手工编织为家庭撑起一片天。随后,杨老师以“编织愿望墙”活动,鼓励观众在弹幕中写下自己的心愿,并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疑问,整个直播间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温暖的人情味。这些“心声”将被实践队细心收集,编织成一张充满情感与温暖的网络,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

杨小辉老师还在直播中阐述了她坚持的“绿色环保”工作理念,分享了工作室的日常运作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她深情的呼吁更多人加入到手工编织的行列中来,共同“以编织传递爱,让心灵得以宁静”。

自闭症儿童母亲故事分享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深入田间地头,探访传统工艺,用镜头捕捉每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用声音传递每一份匠心独运的故事。从金丹阳酒品的醇厚芬芳,到丹阳丰洛甲鱼的鲜美滋味;从镇江香醋的悠久历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编织”的精巧技艺,再到红叶福茸菌菇的勃勃生机,每一项产品都承载着丹阳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寄托了实践队成员们对乡村振兴的深切期望。

通过精心的准备与策划,实践队成员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利用电商平台这一新兴力量,为家乡的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酒香”不再怕“巷子深”,而是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抵人心。

这场直播盛宴,不仅是对丹阳特色农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青年学子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余乐晴 刘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沁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5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