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讯(通讯员刘依欣 李锦源)为响应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的时代号召,8月11日-15日,湖北大学楚才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云上守遗”实践团队前往云南大理等地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宣传非遗文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增添新的活力。
奔赴大理,探访周边群众
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民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探寻传统扎染技艺,主要探访了白族扎染技艺。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而家家户户的扎染技术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与手工织布一样是大理白族世代传家的传承技艺。
到达当地后,团队首先拜访了当地的周城扎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奶奶。杨奶奶向团队展示了当前取得的工作成果,并指出了当前周城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政策保障不足、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缺少社会关注度等系列问题与严峻挑战。她指出,非遗传承应国家上下一体,做好统筹规划,避免地方响应不积极等风险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协助非遗项目传承等意见和建议。
、
(图为周城扎染作品)
一瓦一屋一人家,一针一线一素布。穿过蓝白的扎染布海,沿着小城的石板路,阿奶竹筐里的白与作坊里的蓝,是大理历经千年的传承。
亲身体验,学习扎染技艺
告别杨奶奶,团队成员采访了当地居民。根据采访结果得知,当地居民对于扎染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关键性的制作工艺与手法却了解不多,不能做到亲自动手操作。
为更好地了解扎染,团队成员决定亲自学习制作扎染。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有了新的思考:扎染的过程非常考验耐心,如果让孩子们来学习扎染,不仅可以涵养他们的心性,也可以让家长对扎染有更深的了解,让扎染这项非遗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捆扎技法)
“看着技艺传承人在织布机前的身影,时光仿佛回到了过去,一辈又一辈的大理白族,端坐在织布机前,双脚在踏板间上下交替,双手翻飞、穿梭往复中是大理白族的传家之意与生活哲学。”在参观考察和动手体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不禁感叹道。
非遗教学,传递文化火炬
按照实践活动安排,团队将在当地开展非遗教学辅导的想法与当地居委会交流协商,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居委会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支持就是使命,责任就是动力。当地的大力支持成为团队下一步行动的无限动力源。
紧接着,团队成员通过微信群聊联系上当地家长和适龄孩子,鼓励当地年龄在7-10岁的孩子踊跃报名参加。
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扎染展现出了巨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实践。最终,大家在老师的帮助下,收获了一幅幅满意的作品。团队工作也很快获得了家长、居委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大家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经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并且在张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应与人民生活相结合,让文化更有‘乡土气’。我们想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来源:湖北大学 作者:刘依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依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