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子三下乡:寻传统艺术与文化传承的交织之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以看出,竹子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6月7日,竹编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7月10日,徐州工程学院“长征静铁关”暑假实践团队,来到了广西柳州三江镇,拜访柳州市竹编非遗传承人黄素娥。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素娥老人儿媳的合影通讯员韦荣春提供

壮族竹编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属于壮族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形状、精湛的技艺和绚丽多彩的色彩而闻名。竹编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将竹子经过剥皮、晒干、切割、煮烫等工序处理后,再通过编织、编绕、编结等技法制作而成。竹编作品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篮子、箱子、花瓶、鱼篓等等。他们制作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形状各异。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常常反映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点。竹编不仅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他们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年的壮族三月三节、壮族新年等传统节日,人们都会展示和赠送竹编作品,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愿望。通过竹编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壮族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魅力。正因为如此,壮族竹编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一些竹编工艺成品和半成品通讯员韦荣春提供

壮族竹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近年来,相关机构和个人积极开展壮族竹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使这一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素娥是壮族竹编非遗传承人,她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小就对壮族竹编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黄素娥在童年时期开始学习和掌握竹编的技艺。黄素娥不仅在竹编技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对壮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她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挖掘和传承壮族竹编的传统技法和创作理念,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作为壮族竹编非遗传承人,她不仅致力于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还积极参与相关的教育和推广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壮族竹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壮族竹编艺术的杰出代表和非遗传承的楷模。她的努力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族竹编,也为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在参观了解竹编的过程中,黄素娥老人巧妙地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她手法纯熟,每一根竹子都被细心地选择和处理,以确保最终的作品完美无缺。这种技艺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对竹子的理解和感受。黄素娥老人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独特的编织技巧,使得这些竹编独具风格和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黄素娥老人正在制作竹编工艺品通讯员韦荣春提供

壮族竹编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丰富而深远。在竹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竹编作品中的图案和形状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如花朵、鸟类和山水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竹编手工制作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代代相传的技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一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工匠们通过不断尝试新的设计和创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竹编作品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结束线下实践后,团队成员深入进行了交流感悟,一致认为,竹编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竹编作品,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竹编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竹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次近距离接触竹编还让我们意识到竹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手工艺逐渐面临着衰退和失传的风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应进一步提升其导向性,在鼓励年轻一代关注和热爱传统艺术的同时,进一步健全非遗传承人的选培机制,全面提升非遗文化的市场竞争力,既有非遗保护政策的保驾护航,又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韦荣春 金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