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刘沐歌杨鸿欣)在中央一号文件创新性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背景下,2023年7月8日至7月11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农”活“户”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一同前往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三街镇龙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和农村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旨在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助力实现乡村从“青山”到“金山”的华丽转变。
旧居焕发新生,发现可持续发展新问题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来到月岭村村口,历史文化的悠久气息扑面而来。热情的村民老爷爷告诉团队,这里是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市古民居聚落之一,村落群山形如犀牛横卧,抬头望月,故名望月岭,这里街巷纵横交错,走在路上能够领略到步移景易的意境。团队成员们发现,村民们没有因为祖先留下的遗产而贩卖情怀,而是保护着遗产但不置之高阁,还是按照原本的农村生活方式与节奏与古建筑并存。团队队长杨鸿欣表示:“行走于村落间,我们感受到了古今交融,文化共生的魅力,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与对接的完美融合。”
桂剧绕梁,刻字说史。村口的老门楼上有许多块举人进士的牌匾,这里曾经出过许多的读书人,斑驳的字迹,诉说着独属于月岭村的历史故事。戏台上还回荡着桂剧独特的腔调。走在村庄的道路上,成员们了解到,月岭村是桂剧的发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就在这里起源。这里的三个桂剧院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保护与修复,但是根据采访,桂剧文化、桂剧团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大部分村民并不看好桂剧的传承,认为桂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
文旅助农增收,探索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步入三街镇龙坪村,千亩水稻映入眼帘,广阔旷野里的绿色铺天盖地,漫过山峦。沿着重新铺好的水泥路,团队成员向着村子深处走去。
“你好,欢迎来到我们龙坪村,喝杯凉茶解解渴。”
“这边坐,凉快景儿好看。”
…...
淳朴好客的村民们热情地接待着团队成员。尽管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但都从彼此温馨的笑语中体会到了真诚与友善。一位准备下田的农民伯伯告诉团队成员,家庭的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与在家种植水稻、红薯,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较为幸福,团队成员们也真正切身体会到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0后”村委副支书全建军是龙坪村的致富带头人,也是灵川县龙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0年,外出打拼多年的全建军返乡创业,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烘烤炉,开启了全村的红薯干加工产业。他告诉实践团,几年前,村民们住的大多数还是老旧的土屋,近年来龙坪村大力发展红薯干加工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针对龙坪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支部也立足村情实际,购买农机设备,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成员们对龙坪村集全村之力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深有感触,相信在政府与村民的不懈努力下,龙坪村“稻薯花”生态旅游一定会做大做强,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使农户生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聚焦破解难题,切实增强实践调研实效
在“下乡”的过程中,广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农”活“户”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调查研究,坚持实“调”之、细“查”之、精“研”之、深“究”之的理念,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乡村田野一线,从桂剧传承和文旅融合两个角度考察考察当地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对农户可持续性生计改善的现状和乡村治理创新的路径与问题,尝试回应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力求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将调研精准落到实处、落到人民真正需要之处。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刘沐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沐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