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子赴藏探寻“唐卡”之奥妙
从2010年到2014年,唐卡一次次闯入大众的视野伴随着一次次唐卡精品展与学术讲座、研讨会对藏族传统唐卡的新探索,但唐卡艺术在传承、保护、抢救、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形态上,仍有所欠缺,需进一步加大宣传、研究和赋予新型文化内涵的工作力度。于是,徐州工程学院开展“探寻唐卡奥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藏族开展学习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学习各族文化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和民族文化的宣传者。
参观西藏唐卡画院,探寻唐卡奥妙
2023年7月13日,实践团队来到西藏唐卡画院,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有序进入画院参观。
在参观画院的过程中,队员详细了解了唐卡的历史及由来。西藏传统唐卡艺术从起源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间经过无数的传承和修改至今西藏传统唐卡艺术主要有五大画派,其背后均有相关的历史、造像量度的理论著作,对西藏传统唐卡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藏唐卡画院前拍摄留影。通讯员 马静 提供
学习“唐卡”需根据学员不同的画龄和绘画功底进行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旨在培养能识别唐卡的绘制材料,整体仪轨、绘制技艺的专业人才和唐卡爱好者,运用绘画语言,特殊技法在布、绸或纸等材质上,将传统艺术的内容加以形象化的展现。主要学习布料加工、素描定位等基础课程。
图为团队成员在画院拍摄的唐卡初级班。通讯员 马静 提供
中级班主要以彩绘、勾勒线条等课程,通过学习制作天然矿物质颜料,学习打底色和用道具去除色彩上的杂物、接染,点染,梳染等不同的渲染方法,以及在渲染形体上勾勒出黑蓝色或紫色线条。要求用笔流畅,线条不断裂,有变化,有节奏和韵律。
图为团队成员在画院拍摄的唐卡中级班。通讯员 马静 提供
高级班主要以画五官、勾勒金线条、装裱等课程,用细工笔绘制五官,要求画面和谐,能表现人物神情特征,并用均匀,流畅,细腻,光亮的线条勾勒出画面需要的金线条。最后按规定的比例裁剪,要求整个画面平展,整体协调。
图为团队成员在画院拍摄唐卡高级班。通讯员 马静 提供
参观感悟
由了解得知唐卡是藏文的音译,早期主要是指用彩锻装裱后可悬挂便于供系的宗教卷轴画。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唐卡艺术不再只是为宗教服务的一种艺术形态,由于其制作形式、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成为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唐卡的等级十分清晰,每一步都是严谨的,不同班级的唐卡作品都有不同,唯一不变的是绚丽多彩的颜色。此外,唐卡的美妙也让我们难以忘记。唐卡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采用的各种稀有的矿植物作为颜料,更在与每一副画都汇聚着绘画人的心血历程。大型的唐卡要画四到五年,在每一块手指甲大小的画布上就要花费1到2个小时。仅这份恒心和耐心,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经实践团队调研发现,近年来,藏区内外的交流虽然处于开放状态,但是在发展中对于唐卡的创新形式的争议颇多,如:一、普通大众和部分传统唐卡画师对于唐卡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传统唐卡的宗教特征上,忽略了唐卡被称之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的特性,除宗教作用、藏族医学和藏族历算的教育传承功能外还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二、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唐卡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忽略了唐卡艺术的一些重要元素和普通大众、传统唐卡画师对创新性唐卡的接受能力和在创作时对整体画面的掌控力有所欠缺;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的保护不应只是对各流派传承人的画作进行收藏,更重要的是永久性地留存,使其不再只是展览馆、博物馆、艺未馆的藏品或展品,能以更广泛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虽然我们结束了线下的唐卡学习生活,通过对唐卡的了解认识和线上讨论研究,无论是唐卡亦或是其他优秀文化如何继承和弘扬仍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和值得思考讨论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创新手段和方式向国人、向世界介绍和宣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罗银 黄莉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