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本次实践调研以“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为总主题前往晋陕豫三省黄河金三角区域,运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研方法开展调研工作,并结合特色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提出新路径、新方法。
关键词: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旅融合,区域协作
一、调研内容
1、调研背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引发了人们思考。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今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以“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为总主题,前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调研目的及意义:实践团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与开新”为总主题,以“守护文明根脉,探寻周文化的源流之变”、“认知文明体系,思索中华学术的古与今”、“保护文化遗产,开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研究”、“弘扬生态文明,挖掘黄河渡口水利关隘文化内涵”四大分主题为研究方向,体味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3、调研方法: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4、调研过程:调研团由6位老师,16位学生组成,依托陕西师范大学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求真知”专家团队调查研究项目,自7月24日出发,先后去往晋陕豫三省黄河金三角区域,联合开展了考古调查、学术交流、实地参观等活动,切身感知黄河流域延续中华文明根脉的历史地位,深入体味黄河文化的深厚意涵和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团队出征仪式。通讯员 乔健淞 供图
在调研开始之前,实践团队紧紧围绕实践的总主题和四大分主题展开资料查找和文献学习,在积累充分的背景知识基础上,驱车前往各地开展实地考察。六天时间内,团队分赴三省的十六个景点参观学习。
围绕黄河流域核心文化的源流之变,团队分别前往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的西侯度遗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和曲沃县晋国博物馆对文明根脉的连续性进行挖掘。通过对四大遗址的实地考察,同学们对文明发源的形态有了更为具象的认识,对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了一次整体的把握。“华夏故国的辉煌看似已经远去,历史仍在被我们续写,接过文化传承之炬,我们深耕的步履不停。”伊学汝同学在参观之后叹道。
图为石碧球老师在庙底沟博物馆与同学们探讨。 通讯员 乔健淞 供图
在对源流的时间性探索的同时,团队也尝试通过对黄河西岸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祠和黄河东岸山西省夏县司马光祠的考察来认知文化体系的整体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司马迁祠墓朗读《太史公自序》。 通讯员 芦天伊 供图
实践团队在关注精神文明的同时,还将黄河的渡口、关隘、水利、生态等纳入文化考察的视域,对其中所蕴含的创新性元素进行挖掘。在对陕西省潼关县潼关渡口、山西省运城市蒲津渡口、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大坝以及陕西省宜川县壶口瀑布等地进行实地探查过程中,团队及时与当地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更多的细节,对黄河文明的开发和利用有了进一步思考。陈钰涵同学谈道:“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需要在与自然交互的实践过程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才能做得更好。”
图为团队考察潼关渡口。 通讯员 乔健淞 供图
期间,团队还对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专题调研。在潼关县团队与黄河老腔的传承人进行交流,并进行专题采访。随后又前往山西省运城市,在鹳鹊楼、普救寺、永乐宫等地考察建筑遗址的保护情况,还分别在山西省万荣县李家大院和陕西省韩城市古村了解当地的家风家训等民俗文化。对黄河文化在赓续绵延中不断与各种文明交互共融过程中所凸显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了深刻的体认。
图为团队成员向黄河老腔艺术家请教。 通讯员 余崔琬 供图
实践后,团队成员及时归纳总结,力求调研内容的全面与客观,并进行研讨反思,在创新路径探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二、调研结果
1.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中华文明史完整发展序列,仅仅从三门峡市和运城市的代表性遗址就可了解到数万年人类的发展史和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史。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为这篇区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富集地。
数据分别来源于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通讯员 武琳婕 供图
2.优先维护生态,合理规划开发。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金三角区域各地皆坚守生态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潼关的黄河渡口在开发时采取了一系列防止破坏黄河生态的措施,包括取缔河边用餐的大船和临河的餐饮业务,限制大排油量的快艇,规范安排旅游船艇和航线等都是加强生态系统的保育与恢复,“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举措。
3.重视文物保护,整体开发利用。晋陕豫三省皆十分重视黄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宣传,着力加强对区域内的黄河的自然环境、历史文物遗迹、文化名人遗址等各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对特色文化资源如潼关古城和鹳雀楼进行原址复建、对永乐宫壁画进行暗光保护、对李家大院和古村等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的体系中为延续黄河文化文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政策制度加持,宣传力度到位。为了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晋陕豫三省都着力推出促进文旅发展的政策,最为典型的是运城市。该市致力于全方位打造知名旅游强市,在今年暑假,运城市文旅局大力推进大学生运城免费旅游活动,助力大学生走进运城,了解运城故事和黄河文化。运城市电视台在得知本次考察实践活动之后,主动与我方联系,提供专题采访和视频拍摄等服务,可见该市对文化事业的热情支持。
三、存在问题
1. 创新技术应用有余,文化内涵彰显不足。在文化发展中,各地皆重视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但在调研考察中,团队发现部分景点采取了十分高端的技术设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出强烈的创新性。但是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其所呈现的文化内容却有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之嫌。如三门峡市庙底沟博物馆作为新型博物馆,在建设方面偏向技术应用,文化内涵阐发不足。庙底沟的陶器文化是其标志,但是在满架的陶器展柜中,却无法见到庙底沟陶器与同时期其他文明陶器的对比分析,庙底沟文明的特色度彰显不足。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西侯度遗址中,在原址之上建立的圣火广场,如今多为网红打卡点,“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的独特性在此并未能够得到深入的阐发。
图为调研过程中现代技术应用的小结。 通讯员 王莱皎 供图
2. 体系度与标识度不够,文化推广有待提升。坐拥黄河文化富集地,晋陕豫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和黄河文旅品牌打造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三省围绕黄河文化的景点虽多,但是分布较散,旅游路线的选择和规划方面也较为复杂。以运城市为例,本次考察除了除了市区附近的盐湖和司马温公祠距离较近,其余的永乐宫、鹳雀楼都在其下所属各县所管辖。既有“地上建筑看山西”之称,但是未见独特的建筑文化品牌,在旅游选择上,大部分游客都会舍远求近。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即使拥有惊艳卓绝的资源,也很难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3. 交流融合力度,协同发展有待加强。依托黄河干流发展的黄河金三角,拥有天然的交融条件。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临汾和陕西渭南在区域协作,联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明显力度不够。潼关渡口对岸即是风陵古渡,在考察过程中,潼关渡-风陵渡似乎只是通过建成的同蒲铁路大桥才可见到物质上的互通,而文化旅游方面并未见到明显的交流。运城市与三门峡市同样隔河相望,两市之间亦未得见任何文旅资源的共同开发。而壶口瀑布在陕西和山西皆以5A级景区吸引大批游客,但是两岸风貌不同,在宣传方面却是只见一边,不闻对岸。
4.文化产出渠道单薄,产业发展仍需创新。有关黄河文化的元素非常丰富,自然生态、历史遗迹、文物古迹、民居建筑、文化传说等等皆可成为文化产品的构成来源。但是无论是在陕西潼关,还是河南三门峡,亦或是山西运城、临汾,并未见到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即使是最为普遍的文创产品,亦未能有令人一见倾心者。而在与市场融合方面,产出渠道也略显单一,影视与媒体在这方面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无疑暴露出来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在推广产出这一环节的创新性问题。
图为被采访者对黄河沿岸文旅局建议。 通讯员 王莱皎 供图
四、政策建议
(一)深入了解文化底蕴,促进文化内涵有效转化
将现代技术与黄河文化相互融合,对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分清层次,突出中心,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化和传播。经由技术手段处理之后的绚烂耀眼的文明讯息正在实现更为直接的信息传递,这使得是文明发源的形态更为具象。但在文化的传承中,首先要深入了解。考古为我们的寻根之路提供了更为原始和直接的材料,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恰当的展现方式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呈现出来。
庙底沟博物馆应着力呈现文明曙光的重要性,晋国博物馆也需在故事中呈现风云春秋的丰富层次,讲解人员的历史解读同样需要在时代的进展中不断更新。三门峡大坝的黄河文化视角单一,现代化水利文化可以作为文化呈现的中心,但是历史上大禹开三门,唐代通漕运的历史底蕴仍需要大力挖掘和有效转化。在文化传承中提新问题、求新视野、换新角度,在回望和前瞻中把握契机,既保护传承已经发掘到的历史古迹,又能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生机。
图为被采访者对黄河文化了解程度。 通讯员 王莱皎 供图
(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研学凸显学术价值
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景区,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蕴含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景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其中研学旅游就是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
研学旅游可以吸引广大学子前来参观,扩大景区及博物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知名度。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到研学旅游当中,直面历史的复杂性,走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世界。对于景区及博物馆,这是一个向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宣传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而言,可以结合自身所学进行研究,发掘学术问题,探索学术前沿。因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黄河流域文旅合作,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合理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广大学子,共同学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三)举办文旅协作活动,落实区域联动发展
对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合力打造黄河旅游特色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策划举办黄河文化节等活动。如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可围绕壶口黄河文化,联合开展黄河音乐节,邀请黄河老腔演出剧团分别在对岸开办活动。
三省还可依托沿黄公路,串联起陕西渭南、韩城,河南灵宝、三门峡,山西运城、临汾多个城市,以黄河干流、秦岭华山为载体打造岳渎相望的黄河生态山水风景旅游廊道,以潼关城、鹳雀楼、永乐宫、李家大院等文化建筑遗迹为支撑打造黄河物质文化精品游线,以西侯度、庙底沟、陶寺、梁带村、曲村-天马等历史遗迹为支撑打造中华文明溯源旅游线路。聚三省之力合计打造黄河精品旅游线路,进行整体性的文化推广。
(四)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打造创意产业品牌
各个景区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或生态价值,景区可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与投入,利用创意、才华将文化元素运用到商品中。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这些元素可用于演绎还原历史场景、讲述历史故事、诠释时代价值,在为景区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特色品牌的打造。
在文化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景区文化特点,定位明确,如潼关故城和黄河渡口的文化宣传可以依据历史传说和战争故事等丰富内容编创潼关故事,进行戏剧演绎。普救寺可以分别阐述佛教文化与《西厢记》故事,创作相关历史情景剧与话剧呈现西厢文化;永乐宫可依据精美绝伦的壁画设计风格迥异的服装等。文创产品的设计建议观赏性与收藏性相结合,售卖价格合理,从而提高旅客购买意愿。通过文化产业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焕发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宋美慧. 丰富文旅产品,绘就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 张家界日报,2023-08-02(001).
[2]郭嘉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23,39(06):51-57.
[3]高升.黄河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其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05):98-101.
[4]王丽姝.黄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0):75-77.
[5]李超,李一来.黄河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传承探讨[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0):42-44.
[6]张耀影.黄河文化价值实现与传播路径研究——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J].行政管理改革,2023(04):60-66.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23.04.002.
[7]王月瑶.后疫情时代山西文旅发展形势与展望[J].经济师,2023(04):148-149+152.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王莱皎 武琳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莱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