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根基的承载,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智慧的延续。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调查扎染的传承发展现状,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绘色染春秋”暑假实践团(以下简称“团队”)以“探究数字化背景下扎染的活态化发展路径”为主题,于7月前往云南省大理周城村和巍山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先后走访参观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大理植蓝染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兴巍民族工艺厂,走进扎染历史,体验扎染制作,与扎染传承人深入交流,对扎染的活态化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01走进璞真扎染,寻迹扎染历史
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团队成员了解了扎染的前世今生,深刻感受到博物馆所带来的震撼:泥塑小人再现古法染制全景、精细的扎染工艺流程、文化底蕴深厚的织布机等老物件、融合现代图案以古法染制的扎染制品,分寸布褛间流露着世世代代传承人的无尽心血与智慧结晶。
图为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
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不仅开创了“非遗+旅游”的新业态,在推广扎染文化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往周城,还与全国20多所高校合作,通过实训研培使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碰撞,更好地实现扎染的市场化、持续化发展。这种综合性发展使扎染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关注和认可,为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走进植蓝染艺,感悟匠心注入新活力
在大理植蓝染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团队与植蓝染艺主理人杨化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杨老师是家族的第四代扎染传承人,在他接管家中生意后,不断创新创业,注册公司和商标,开发新图案,设计新产品,成功将扎染制品远销海外。团队来访时,杨先生正巧在进行布料的染色,“这个装染料的大木桶已经用了上百年。”杨先生一边为团队成员介绍一边将手中扎好的布料浸在染料中。随着古法扎染一同传承百年的木桶切实让团队感受扎染技艺是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记录着苍山脚下、洱海之畔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团队就扎染发展的创新和品牌化、扎染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转变、传统技艺和现代工厂化的平衡等问题和杨先生展开探讨,通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团队对扎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对扎染活态化路径也有了新的想法: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扎染进行再现与推广,活化扎染文化,使扎染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杨老师对团队的想法表示了肯定,并表示扎染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要在保留其原本文化与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元素。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植蓝染艺主理人杨化老师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化老师合影
03走进兴巍工艺,对话传承创新
在巍山县的兴巍民族工艺厂,团队有幸采访到厂长熊文杰老师,熊老师与团队成员分享了他与扎染密不可分的一生,并介绍了工厂近年来的基本产销情况,在熊老师的经营下,兴巍民族工艺厂已具备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检验制度,制品全部通过国际“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巍山扎染走向世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熊老师在传承扎染技艺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创新举措。在生产方式上,为打破传统手工扎染效率低、产量小的局限,熊老师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理念,发明了可节省一半劳动力的扎花机,实现了半人工半机械的操作模式,使扎花环节的生产效率事半功倍,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真正做到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熊老师表示:传承和发扬扎染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很难,需要多方协助,需要顺应市场趋势不断创新改进。但是这种努力值得,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图为厂长熊文杰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扎染图案设计
图为团队成员与厂长熊文杰老师合影
04担当青年重任,展现扎染芳华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扎染制作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团队对扎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扎染在一代代传承人手中传承发扬,以多样化的形式逐步融入现代生活,它不再只是镌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碑上的艺术,而是深入群众,潜入人心。除团队成员外,扎染同样吸引着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前往调研、学习、实践,作为青年一代,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应主动担任起文化传播之重任,以更加创新的思想发展扎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推广扎染,让扎染技艺这一民族之花开得更加耀眼灿烂。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作者:金灿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金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