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艺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扇便是新会葵艺的重要代表之一。724日,南京财经大学“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广东江门新会,实地探访民国1917、三十三里墟街,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非遗葵艺的独特魅力。

探访葵艺传承“据点” 重拾文化历史基因 到达民国1917后,实践团成员们先对这所葵艺传承“据点”进行参观游览。民国1917的建筑自清朝延续至今,古朴的镬耳,悠久的青砖,屋里温润泛黄的竹节椅和四处陈列的葵艺制品,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葵艺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葵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葵扇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价值地位。通过老师的讲解,成员们了解到葵艺是以植物蒲葵为原料加工制作工艺品及生活用品的民间手工艺,东晋时期就有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清代乾隆至光绪的两百多年间新会葵艺发展至巅峰。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在葵艺老师的讲解下,亲自动手体验编制葵扇的过程,学习葵扇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小窍门。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编制葵扇 高美琦供图

在手指与葵叶的接触中,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看见古代匠人通过剪、晒、焙、削、漂染、编织等工序,将一片片葵叶制作成一柄柄精美的葵扇。制作好的葵扇芯蒂圆正、扇面平整、触感光滑柔韧。除了品相上乘,新会葵扇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在电风扇、空调还没大规模普及的过去,不少人在童年夏季有过被奶奶、外婆扑葵扇哄睡的经历。“你扇的时候,这种葵扇特别凉快的,塑料那种是没法比。”老师颇为自豪地说道。

深入交流 一窥葵艺传承现状 葵扇制作完毕,实践团成员们又和民国1917主理人之一、四基之主就葵艺传承问题展开交流。谈及选择担任老师的人员时,主理人表示她主要是找一些在当地手艺比较好,靠“葵艺”这项手艺生活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一般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样教学水平才有保证。最后主理人情真意切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葵艺传承这条路真的很难走,我们只是小打小闹,但是能感受到从事这个行业的辛苦,包括其在金钱上巨大的花费,很多东西都是要靠靠时间去积累的。”这次交流给了实践团成员们很大启发,葵艺作为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还以家族为纽带进行传承,并且对葵艺工艺品的制作教学还没有实现高效的规范化,这些都是葵艺传承路上需要面对的困难。不过葵艺传承事业近些年也在逐渐好转,主理人表示借助社交软件使店铺获得流量和关注,不少青年游客来到民国1917旅游打卡的同时会乐于学习编织葵扇。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民国1917主理人 高美琦供图

线上线下相结合 感受葵艺发展潜力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在网络上收集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观察大众对葵艺传承的态度,尝试探究葵艺发展前景。问卷结果显示,对江门葵艺非常了解的人数很少,只占0.94%,而没听说过的人数高达57.75%。尽管如此,却仍有57.28%的人在给出的江门特产选项中选择葵艺制品作为手信,82.16%的人愿意购买葵艺制品作为饰品或者家具摆设。由此可见,虽然葵艺目前的知名度不高,但因其文化底蕴丰厚、美观实用、易保存等优点,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为直观感受葵扇市场如何,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位于江门的《狂飙》取景地——三十三里墟街。穿梭于街道,一路上所见大部分摆摊和店铺都有售卖葵艺工艺品,其中不乏制作精良的葵扇。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增加美观,葵扇制作者还会在扇面绣字,印花。实践团成员们还发现,葵扇的价格十分亲民,不少游客手中都拿着一柄,显然是游览途中购买所得。实践团成员又随机采访了一位售卖葵扇的路边摊摊主,询问得知售卖的葵扇都是自己编制,摊主从事葵艺制品售卖也是三代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高美琦供图

如此看来,江门葵艺作为地方特色在当地发展尚可,线下授课体验、景点售卖等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手艺也能得到较好传承。但专业人员欠缺,产业化程度不够,对外知名度低等问题依旧存在,亟待民间政府协力解决,为葵艺传承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一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6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