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博物馆在保护葵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发掘更多让人们了解葵艺的新“路子”,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葵博园和南坦葵林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

探博物馆品葵艺,寻传承路拓新篇

葵博园是反映葵乡新会葵文化的主题公园,坐落于新会八景之一的圭峰山下,实践团在前一天采访的一名当地市民提到,虽然葵博园因紧邻圭峰山而为游人熟知,但大部分的人往往只是匆匆路过,并未进去参观。为了获得葵博园在保护葵艺上的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炎炎夏日走进了葵博园。

图为葵博园内展示的葵扇制作过程的雕像 邓靓媛供图

在葵博园展馆内,陈列着葵扇制作流程的雕像,还有各式葵艺制品,其中包含有三脊火画扇、五脊火画扇、竹箨画扇、葵篮、葵宫灯、葵帽、葵座垫等几十种的葵工艺品,它们折射出劳动者的勤劳、智慧与心灵手巧与千百年来新会人民的生经济活。整个展馆的面积很小,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实践团的成员就把展馆内的展品和史料展板阅览完毕,对葵艺的历史和传承有了进一步的领悟。但作为一项非遗的专门博物馆来说,这样的史料和作品展示显然还不够。

图为线上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图 陈静一供图

实践团注意到,葵博园不仅缺少解说员,且近年来策展方式和运营模式也显得缺乏创新,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博物馆有采取“博物馆+研学”的方式,并且参与研学的学生和机构是目前接待的主要对象,散客数量则相对较少。除此之外都还是维持旧的运营模式,专注于葵艺品的展出。在展开线下调研之前,实践团设置了一份线上的调查问卷,旨在探究大众对于博物馆旅游的态度。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总共213人,结果显示,78.87%的人会选择旅游时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对于喜欢的博物馆+文旅运营模式,有26.29%的人选择“博物馆+科技”,有7.51%的人选择“博物馆+研学”,有30.99%的人选择“博物馆+夜游”,有35.21%的人选择“博物馆+文创”。由此可见,博物馆对发展当地文旅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也表明创新对吸引访客、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作为葵艺非遗博物馆,葵博园正面临着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亟待民间与政府协力解决,为葵艺传承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图为葵树博览园前集体合照 高美琦供图

访蒲葵林寻文化,开生态窗展风采

离开葵博园,实践团又去到了南坦葵林湿地公园,旨在探究是否能将这里打造成了解葵艺的窗口并开发其更多的旅游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发展。同时,团队希望切实了解现下南坦葵林的发展现状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从景点的南坦葵林步行径介绍牌上,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南坦葵林是世界上唯一的蒲葵林,也是我国唯一具有规模和上百年历史的蒲葵林。南坦葵林所在的南坦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最适合热带和亚热带常树林生长。然而南坦岛上生长最多的是蒲葵,大片葵林覆盖着岛上大部分土地,从高处鸟瞰,南坦岛像镶嵌在新会大地上的绿翡翠。这片独特的湿地“森林’内,形成了鱼、虾、水、鸟共存的独特生态环境。

走进公园,满眼都被绿色包围,在葵林中散步就像在体验绿野仙踪,这里充满了电影里那种独属热带的炎热、潮湿的气息。树影婆娑、隐秘幽深、光影迷离皆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实践团成员们在葵林里漫步,捕捉每个美好的瞬间。一位生活在岛上的司机介绍道,岛上居民祖祖辈辈以种葵、织葵、卖葵为副业,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平时也常有人到南坦葵林里写生、拍摄、骑行和散步。观察下来,实践团成员们发现这里的风景独特,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出片审美,值得被发掘。但游览下来成员们觉得对于游客而言仅凭葵树是很难将葵艺与之联系在一起,考虑到砍葵是制作葵艺作品最原始的步骤,或许将这里打造成葵艺加工的活博物馆能给访客带来更真实的体验。

图为南坦葵林湿地公园 周欣供图

全天的行程结束,疲惫之余,实践团收获颇丰。通过参观葵博园,实践团深入了解到了葵艺的发展历程,意识到一些迫切需要提升的方面,明确了葵艺发展的又一处现实困境。探寻南坦葵林湿地公园,实践团直观的感受到了千年葵乡的魅力,明白葵艺渊源流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每个新会人于儿时就在心中种下的葵树,不断牵绊着他们,更看到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技艺更光明美好的未来。(通讯员 周欣)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欣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73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