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10日,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在农学高级工程师陈景思老师的带领下,由12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青春战队,赴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产业调研为笔、红色教育为墨、体育支教为彩,更添安全守护与创意实践的温暖底色,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青年担当的鲜活轨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抵达龙塘镇良姜种植基地。杨艾菁 摄
产业调研:解码“良姜之乡”的振兴密码
作为“中国良姜之乡”,龙塘镇的特色产业牵动着实践团的心。7月3日,队员们脚踩泥土走进核心种植区,从良姜育苗到晾晒加工,全程追踪产业链细节;在龙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会计专业学子化身“经济分析师”,细致测算产业效益数据;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则聚焦加工设备,琢磨提升效率的改良方案。学前教育专业杨艾菁感慨道:“一株良姜串联起的产业链,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特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硬核力量。”
图为龙兴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给队员们介绍良姜晒干技术。邓楚银 摄
体育支教: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动能
7月4日,龙塘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体育强国·童心筑梦”趣味运动会热闹非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设计的“重走长征路”障碍跑、“强国接力赛”等特色项目,让爱国情怀在奔跑跳跃中自然浸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则细心记录体育器材使用状况,为硬件升级收集第一手资料。当地教师点赞道:“这种‘体育+思政’的创新模式,让乡村课堂焕发了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完成挑战。杨艾菁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项目示范。邓楚银 摄
图为学生参加障碍跑比赛。杨艾菁 摄
图为实践团与学校师生合影留念。杨艾菁 摄
红色教育:让革命精神在乡土扎根
7月5日,恰逢“七七事变”88周年,实践团走进博赊港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渡海作战纪念馆的珍贵史料中触摸历史温度,在入党誓词的铿锵回响中传承红色基因;街头宣讲时,队员们以历史问答、抗战故事接力等形式成为流动的党史课堂,让“铭记七七”的家国情怀在乡亲们心中悄然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参观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展览。杨艾菁 摄
图为实践团在革命遗址前合影。陈思 摄
图为实践团在博赊港码头重温入团誓词。杨艾菁 摄
调研双聚焦:乡村小学运动需求与防溺水教育深度探访
7月6日,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赴龙塘镇中心小学开展乡村体育教育及防溺水安全专题调研。调研发现:乡村学生体育课程以基础项目为主,对游泳、排球等多样化课程需求强烈;防溺水教育基础意识已形成,但实操技能和系统知识仍需加强。实践团将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针对性帮扶方案,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深入交流。邓楚银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接受采访的龙塘镇中心小学学生合影。杨艾菁 摄
铭记七七:龙塘镇红色教育主题实践
7月7日,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在徐闻县龙塘镇开展“铭记七七事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历史宣讲、知识问答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抗战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各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色,从不同角度阐释抗战精神,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实践团表示将持续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图为激流勇进实践团成员仔细阅读七七事变宣传单。杨艾菁 摄
图为激流勇进实践团成员与宝妈及孩子宣传七七事变。杨艾菁 摄
图为激流勇进实践团成员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杨艾菁 摄
志愿服务:为“村BA”注入青春能量
7月7日晚,龙塘镇“村BA”篮球联赛的赛场边,实践团的身影格外亮眼。他们既当赛事组织的“调度员”、公平裁决的“裁判员”,又做精准计分的“记录员”;会计专业学子搭建的物资管理系统,像一条隐形的纽带,保障着赛事高效运转。队员雷裕杰说:“看着赛场边乡亲们的笑脸,终于懂了文体活动是凝聚乡村力量的粘合剂。”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参赛球员启动合影。邓楚银 摄
图为篮球赛开球仪式。邓楚银 摄
体智双融:趣味体适能联合防溺实训创新实践
7月8日,实践团在龙发社区开展两项活动。上午组织青少儿体适能活动,多人多足、投篮等项目让孩子们欢乐锻炼。下午针对夏季乡村溺水隐患,实践团在龙塘镇开展“珍爱生命,不做‘孤泳者’”专题宣讲,开展防溺水教育,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竞赛,教孩子们用塑料瓶制作浮具等技能,强化安全意识,筑牢生命防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结合急救知识,演示溺水自救与互救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团队设计卡通防溺海报,用六不准口诀、情景剧等形式增强儿童安全意识。此外,团队还组织“漂浮智慧·守护生命”手工作坊,指导孩子们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漂浮物,在实践中掌握避险技巧。学前教育陈丽颖说:“这些实用的方法,希望能让孩子的暑期有安全保障。”
图为实践团与参与活动的社工、学生在龙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留念。杨艾菁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防溺水知识。邓楚银 摄
图为实践团作课堂前准备。邓楚银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孩子们实操防溺水手工。邓楚银 摄
图为学生进行环绕雪糕桶闯关环节。杨艾菁 摄
图为学生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进行热身。邓楚银 摄
知行龙塘:高校智囊团赋能特色农业新发展
7月9日,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在农学高级工程师陈景思老师的带领下,赴龙塘镇农业基地开展调研活动。实践团实地考察了良姜、火龙果、木瓜、百香果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并与种植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其种植技术、市场销售及经济效益。龙塘镇凭借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和科技赋能,形成了“四季有收获”的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实践团表示将结合调研数据为当地农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青春力量。
为实践团成员与华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梁晓忠 摄
为实践团成员与良姜种植人员的谈话现场。梁晓忠 摄
实成果:青春智慧结出振兴硕果
7月10日,实践团召开总结大会,回顾良姜推广、体育培训、防溺水教育等成果。龙塘镇政府书记肯定团队贡献,鼓励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反思不足,计划整合资源,将调研转化为帮扶行动,用青春力量服务基层发展。青春的脚步踏遍龙塘的沃土,三下乡的汗水浸润乡村的希望。我们以体育赋能童心,用知识筑牢防溺防线,为“村BA”注入活力,为良姜产业探寻新机。从课堂到田间,从赛场到社区,每一份付出都凝聚着青年对“百千万工程”的赤诚担当。指导老师陈思欣慰地说:“同学们把专业知识拆解开、用在实处,为乡村振兴递上了一份有分量的青春答卷。”龙塘镇相关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期待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共谱校地协同振兴新篇章。
图为塘镇政府书记与谈话实成员 杨艾谈话菁 摄
图为践团队长周嘉怡做三下乡实践总结 邓楚银 摄
为龙塘镇政府余小霞书记总结评价激流勇进实践团三下乡工作梁晓忠 摄
为实践团成员与龙塘镇政府人员合影 杨艾菁 摄
图为践团成员在良姜种植基地合影留念。杨艾菁 摄
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从田间地头到红色场馆,从校园操场到安全课堂,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用多元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纷纷表示,这场与乡村的深度对话只是开始,未来将持续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添彩增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丽颖 刘迎鑫 梁晓忠 邓楚银 杨艾菁 梁鸿祐 李响 陈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