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7日讯(通讯员 罗小琼 黎恩祺 苏卓杰 陆景潮 黄政然)7月2日至14日,广东科技学院“水韵岭南”突击队16名师生奔赴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朗洲村,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他们深入“元气田园”这片都市农业试验田,以脚步丈量乡村沃土,以智慧探寻融合路径,多维探索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为朗洲村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探访绿色基地,解码田园新韵:都市农业绘就振兴画卷
朗洲村,这座坐落在旗岭山脚下、拥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美誉的村落,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东莞市“美丽田园建设试点”——“元气田园”。突击队抵达后,立即与元气田园主理人李流浩及运营负责人罗开湖展开深度交流。罗开湖详细阐释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园(田园、家园、乐园)三合(融合、整合、联合)”的核心理念,勾勒出一条以绿色生态为引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我们不仅致力于为大湾区居民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更是农业科技普及和现代农业展示的重要平台。”李流浩强调。团队了解到,朗洲村正积极构建“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一幅都市赋能乡村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为元气田园俯瞰图
践行科技兴农,体验智慧种养:青春才智激活田园动能
紧贴朗洲村都市田园发展脉搏,突击队成员扎进田间地头,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实践。他们实地考察了园区的核心农业项目:种植着板蓝根和菜心等功能性“元气蔬菜”的特色农田,以及散养于荔枝林间、作为赣南名肴“宁都三杯鸡”灵魂食材的宁都三黄鸡。当季鲜嫩的水果芹菜、羽衣甘蓝、圣女果、竹荪等特色作物,更是展现出元气田园的科技魅力与时令特色。
▲图为突击队成员叶丰源在给三黄鸡拍特写
团队成员并非止步于观察,更亲身躬身实践。他们挥镰参与稻谷收割,俯身进行蔬菜采摘,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了钓蛙、浑水摸鱼等趣味盎然的特色项目。在休闲农业区,队员们与经营者深入交谈,了解到“元气蛙”等项目已成功吸引大量来自深圳、惠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通过实地操作与沉浸式体验,队员们对“互联网+”、科技赋能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了生动而直观的理解,青春的智慧在田园实践中闪耀。
寻根农耕文脉,赋能乡愁记忆:古今对话熔铸振兴之魂
为深挖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团队专程走访了朗洲村农耕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传统农具、翔实的图文资料,系统呈现了当地农耕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生产方式的沧桑演变。队员们认真学习,动手体验,在古老器具与现代技术的对比中,深刻感悟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份对乡土文化的寻根之旅,为团队理解“元气田园”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都市需求相融合的探索,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注脚与文化支撑。
▲图为突击队成员一起收割稻谷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水韵岭南”突击队综合运用访谈记录、问卷调研、影像拍摄、短视频策划、现场直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收集整理了朗洲村及元气田园的发展模式、运营机制、业态特色和现实挑战等宝贵的一手资料。调研揭示,朗洲村科学规划“农业地展”“共享农场”“农业科普”三大板块,以“都市田园”为创新支点,成功实现了特色种养、绿色食材供应、沉浸式文化体验等项目的有机整合,为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文化传承树立了标杆。
▲图为水韵岭南全体师生与宣传负责人罗开湖合照
带队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朗洲村的实践,特别是‘元气田园’的创新模式,为高校研究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样本”,团队负责人表示“它生动展现了青年一代如何用实践解码乡村,用智慧赋能田园。”,返校后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凝结成翔实的报告,为朗洲村乃至更广阔的乡村发展贡献来自高校青年的观察与思考。
撰文 | 黄政然
图片 | 罗小琼 黎恩祺 苏卓杰 陆景潮 黄政然
审核 | 俞倩 李贺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政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政然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