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关秀菊、张青茹、崔泽荀、肖博) 7月10日,东北电力大学“理响青春 吾辈力行”理学院实践团走进丹东电力集控中心与太平湾电站,在智能调度系统与历史遗迹的对话中,探寻东北能源工业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发展轨迹,感受丹东这座边境城市在工业与文化传承中凝聚的精神力量。

丹东电力集控中心:智能掌控能源脉动

实践团首站抵达丹东电力集控中心。丹东电力集控中心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实时监测和控制丹东地区的电力系统运行。巨大的电子屏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实时跳动,宛如城市能源的“脉搏”。这里全面覆盖丹东地区12座电站、300余条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从水电、风电的出力情况到用户负荷变化,都通过智能算法精准调度。

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时期丹东电力设施被日军掌控,百姓基本用电都难以保障。如今,每秒处理万级数据的智能系统,实现了从“被掠夺的能源工具”到“自主可控的能源中枢”的跨越。实践团成员看到系统能提前预判极端天气影响并自动调整供电,深刻理解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丹东电力集控中心一楼大厅合影。通讯员 崔泽荀 摄

太平湾电站:边境线上的能源丰碑

沿鸭绿江畔前行,实践团抵达中朝合营的太平湾电站。这座以发电为核心、兼顾航运与民生用水的水电站,年均输出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照亮两岸万千灯火。

在前往电站生产区域前,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安全帽佩戴规范。工作人员细致地演示了安全帽的正确佩戴方法,成员们专注倾听,这一环节体现了太平湾电站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是电站运行的重中之重,“党建引领以‘党建 +’工程促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规范佩戴安全帽正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实践团成员们深知,只有掌握了这些安全规范,才能更安全、更深入地了解电站的生产运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安全帽佩戴规范。通讯员 宋雨轩 摄

   佩戴好安全帽并学习完安全规范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太平湾电站的大坝上进行实地考察。站在大坝上,鸭绿江的风光尽收眼底,江水奔腾不息,为电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员们远眺两岸,感受着这座边境线上能源丰碑的宏伟气势。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了大坝的建设历程和重要作用。从大坝上望去,发电机组运转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成员们在实地考察中,深切体会到了太平湾电站在中朝能源合作及区域能源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图为实践团成员站在太平湾电站大坝上实地考察。通讯员 宋雨轩 摄

   在太平湾电站室内,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看了电站历史相关的照片。一张张黑白照片,将大家带回了那个艰苦的建设年代。从照片中,成员们看到了建设者们在恶劣环境下施工的场景,看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为保障前线电力供应而付出的努力。这些照片与现代化的机组车间、数字化控制室的电子仪表盘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成员们更深刻地体悟到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图为实践团在太平湾电站室内观看电站历史相关照片。通讯员 宋雨轩 摄

   此次实践活动,让东北电力大学实践团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感悟到能源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丹东的能源地标,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播种机。走进丹东,方能明白:工业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滚烫的家国情怀。希望更多人能走进这座城市,在能源地标中读懂奋斗的意义,让丹东的工业精神被更多人知晓、传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青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青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5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