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杨钰佳 王昊)7月2日至12日,四川农业大学绿韵青禾调研团在成都市温江区惠民社区开展了城市垃圾分类及居民环保意识调研。截至8月29日,团队完成问卷数据收集及整理。通过社区宣讲、线上线下问卷、定点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团队深入探究居民分类知识掌握程度、社区设施适配性及宣传效果,发现分类标准模糊、设施标识不清等问题,为基层垃圾分类推进提供了实证参考。

老年群体分类习惯固化,青年群体知识碎片化

“我知道要分类,但总记不住哪些算‘其他垃圾’。”7月3日下午,在惠民社区活动中心,针对20名老年居民的访谈中,超六成受访者表示“凭经验投放”,部分人误将大棒骨归类为厨余垃圾。

团队发现,青年群体虽通过社交媒体接触过分类知识,但70%的线上问卷受访者无法准确列举四分类标准。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讲解垃圾分类图为社区小朋友回答问题

设施设计缺陷成实践阻力

8月9日的实地观察中,团队成员刘翔宇发现某投放点的“可回收物”桶被塞满塑料袋,而三步外的“其他垃圾”桶却闲置。43%的线下受访者认为垃圾桶位置设置不合理,老年居民希望增设晚间照明。同时经观察表明:“年轻人赶时间,常把外卖盒直接扔进厨余桶。”

团队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对老旧小区实施“设施微改造”,如采用防褪色亚克力标识牌、增加投递口防夹手设计等。

分层宣传策略激活参与动力

“小朋友,电池要放进红色垃圾桶哦!”7月7日的社区环保课堂上,团队成员用知识问答竞赛教儿童识别有害垃圾。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线上问卷数据显示,参与过社区活动的居民分类准确率高出平均值27%。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调研成果转化助力长效治理

截至8月29日,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1023份,形成4500字调研报告及8条实操建议。

(通讯员 杨钰佳 王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钰佳、王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钰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9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19小时前
社会实践
19小时前
学子频道
13小时前